胡春春:中西文明互鑒需要用長時段歷史視角看待

分享到:
分享到:

胡春春:中西文明互鑒需要用長時段歷史視角看待

2023年09月27日 21:4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山東曲阜9月27日電 “對于中西方之間存在的差異,需要我們互相之間發(fā)展出一種共情的能力?!?/p>

  9月27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wǎng)承辦,中國新聞社山東分社、東西問智庫協(xié)辦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東西問·中外對話”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行,本次論壇的主議題為“探尋中華文化世界意義,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在論壇的青年圓桌對話環(huán)節(jié),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文明研究”負責人胡春春如此表示。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梁犇 攝

  在發(fā)言中,胡春春指出:“在目前短視的地緣政治所造成的隔閡的背景下,文化可能會有一種跨越鴻溝的作用。”

  “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和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沖突。如果回顧一下中西方交流的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地緣政治不是歷史的必然。真正有質量的中西方交流始于17世紀,在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看中國,看到的是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兩端有著兩個平等的、平起平坐的文明。他談道,如果歐洲在理性思維方面也許能夠勝出的話,那么在實踐哲學的角度,歐洲需要中國派傳教士?!焙捍罕硎?。

  胡春春指出,在比較中西方文明的時候,我們可以貢獻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視角,而不是緊盯著過去不到兩個世紀的人類發(fā)展歷史的一個瞬間。

圖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文明研究”負責人胡春春。 梁犇 攝

  “21世紀中國的形態(tài),不管是文明的形態(tài)還是物質的形態(tài),和兩千年前孔子的時代難道是一個形態(tài)嗎?我想不是了?!焙捍赫J為,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和西方交流、向西方學習的中國,是在不斷地自我實現(xiàn)蛻變和改變后的結果。

  胡春春還表示,青年人有著很大潛力,當代青年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擁有之前無數(shù)代人所不擁有的技術上的可能,可以迅速獲得幾代人所積累的知識,但他們可能會把自己的誤解和偏見以一種空前的速度、規(guī)模進行傳播。

  “基于這種可能性,青年朋友們要具有一種在歷史中習得的學習精神,這種能力對青年未來的發(fā)展,以及我們所構筑的中西方共同的未來,可能具有決定性意義?!焙捍赫f。(完)

【編輯:王祎】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