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經濟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瞭望:中國未來經濟風險不是通脹而是新生產過剩

2003年07月30日 13:36

  中新社北京七月三十日電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已初步進入了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的軌道。最新一期《瞭望》雜志刊文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

  從未來經濟走勢看,有兩個態(tài)勢值得重視。一是中國目前處于經濟周期的擴張時段。在這一過程中,還有較短的周期性波動,從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分析,大約為四年左右。根據去年以來經濟運行的態(tài)勢分析,可以認為中國目前處于這一周期的擴張時段。但本次擴張是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整以后,伴隨新一輪較快增長開始的第一次擴張,因此預計時間不會很短,至少在兩年左右。

  二是外部因素、突發(fā)事件對經濟運行的擾動明顯減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國內市場需求支持其高速增長。歷次通貨膨脹都是由于國內投資和消費過熱引起。外部因素,包括外貿和利用外資,決定于國內市場的變化而不是相反。

  計量經濟模型的分析表明,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中,國內消費和投資是主導性的,出口是補充性的。利用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九年年度數據建立的回歸方程中,消費、投資、出口對GDP增長的影響度系數依次為零點六三零五零、二四九三和零點一二七三,與消費和投資比較,出口的影響要小得多。

  兩個時期的不同情況表明,國內需求的增長狀況決定著外部因素影響的大小。在進入經濟周期的擴張時段以后,國內投資和消費重新達到了較高水平,特別是增幅呈現持續(xù)走高態(tài)勢。這一背景下,外部因素的影響必然會減弱。

  未來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新一輪經濟較快增長中,周期性擴張不是結束于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由于當前行政主導型的資源配置活動仍然廣泛存在,生產過剩的財產責任在很多領域還不明確,不負責任的擴張活動時有顯現,例如城市建設中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各地紛紛上馬汽車生產項目等。這就加大了擴張期產生的過剩,特別會造成無法明確財產責任的不良資產,加大政府承擔的財政和金融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擴張的態(tài)勢將持續(xù)兩年以上,外部因素的變化,包括非典事件,對其運行曲線會有一些擾動,但至多對季度經濟增長率產生一些影響,不會改變年度間的總體回升態(tài)勢。

 
編輯:張明

相關報道:財經高官分析中國經濟形勢 下半年向好趨勢不變 (2003-07-16 10:11:24)
          投資增幅創(chuàng)紀錄 經濟學家提醒防止中國經濟過熱 (2003-07-16 08:57:39)
          上半年中國GDP增長8.2% 國民經濟發(fā)展有6大特征 (2003-07-17 10:07:50)
  打印稿件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