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呂文利:通過“大一統(tǒng)”實踐,清政府如何重塑各族群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呂文利:通過“大一統(tǒng)”實踐,清政府如何重塑各族群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07月09日 22: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7月9日電 題:通過“大一統(tǒng)”實踐,清政府如何重塑各族群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南邊疆研究室主任呂文利

  中新社記者 陳建新 徐雪瑩

  歷史是多種力量合力而成、所有民眾互動實踐的結果。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群、團體間通過文化交流、婚姻結合、貿易往來等活動,形成“嵌入式互動”格局。

  這一格局如何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有何內在演變邏輯?對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南邊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呂文利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嵌入式互動”格局?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何種作用?

  呂文利:以新疆為例,歷史上無論遣官置郡,還是屯田戍邊,體現的都是中央對新疆的縱向治理;各族群、團體間的文化交流、婚姻結合、貿易往來等,則體現了“嵌入式互動”。所謂“嵌入式互動”,是以和親、通婚、貿易、互助等為表達手段的一種橫向的歷史互動,它是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關鍵。

  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回到祖國。據學界研究,土爾扈特部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到東歸之前,從未中斷與祖國各方,尤其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上層的聯系??梢哉f,恰恰是各族群間形成的“嵌入式互動”格局,才促成了這次東歸。

  清代“嵌入式互動”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其內在歷史演變邏輯。早在明朝末年,伴隨蒙藏形成宗教信仰上的聯盟,滿蒙結成軍事及政治聯盟,以及努爾哈赤推行“滿漢一體”理念,各地區(qū)、集團之間開始形成這一格局。入關后,清政府順勢而為,因俗而治,把各民族地區(qū)納入治理,進一步鞏固強化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tǒng)”局面,出現康乾盛世。隨著治理深入,又進行“修教齊政”改革,實施“一體化”政策,進一步促成“嵌入式互動”格局的形成,并形塑和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

舞臺劇《東歸•印象》在新疆和靜縣上演,藝術演繹了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17萬族人踏上東歸祖國之路的歷史故事。劉新 攝

  中新社記者:貿易與宗教如何影響“嵌入式互動”格局?

  呂文利:貿易和宗教由于跨越族群、社會、區(qū)域,成為影響乃至最終實現清代“嵌入式互動”格局形成的關鍵因素。

  具體來說,蒙古諸部因為宗教信仰,需要入藏熬茶,進而與清朝進行貿易,蒙藏雙方在信仰上形成聯盟,以及清政府力圖借助藏傳佛教控制蒙古,都反映了蒙古諸部、西藏藏傳佛教和清政府的各自需求和靈活組織。例如,清政府與當時還未納入版圖的蒙古準噶爾部開展以物易物貿易時,滿足其搭給部分現銀的訴求;準噶爾使臣進京時,清政府允許其攜貨貿易;清政府還為準噶爾入藏熬茶花費大量銀兩,卻不把費用直接布施給西藏寺廟……這些都是其統(tǒng)合準噶爾和西藏的政治策略。

  在互動過程中,滿、蒙、藏、漢、回等彼此的文化深深嵌入對方骨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中新社記者:清代各族群、各地域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是自發(fā)的還是被動的?為什么說清政府是“順勢而為”?

  呂文利:清代“嵌入式互動”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既有各族群、地域的自發(fā)融合,也有政府主導的互動與融合。

  明末清初,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qū)的族群形成了自發(fā)性的“嵌入式互動”,這種互動是各族群間互相借鑒、自發(fā)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例如,清朝入關前的60余年間,僅滿蒙關系就經歷了滿洲向蒙古學習、滿蒙同盟和清朝管轄蒙古三個階段。從蒙漢、蒙藏關系來看,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在信仰的選擇上大體也可分為篤信薩滿教、試探白蓮教以及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三個階段。

  入關后,清政府把邊疆地區(qū)納入治理范圍。當時,經濟快速發(fā)展,各族群人口遷移頻繁,形成“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熱潮。此外,清政府也在有意進行空間規(guī)劃,大規(guī)模遷移人口。

  隨著治理深入,清政府在邊疆地區(qū)施行“修教齊政”改革,成效顯著。在政治上,清政府著力進行頂層設計,如規(guī)定滿、漢、蒙等都可參加科舉考試,形成政治上的“嵌入式互動”格局;在行政區(qū)劃設計上,從雍正朝開始,在西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清末在邊疆地區(qū)設省或籌議設省等,進一步促成“嵌入式互動”格局的形成。

游客在南京夫子廟景區(qū)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泱波 攝

  中新社記者:“嵌入式互動”格局的形成,對清政府實現長治久安起什么作用?

  呂文利:清政府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族群問題和宗教問題是最關鍵的兩大核心內容。妥善解決這兩大問題,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與歷代王朝不同,清代實現了政府主導、各族群協調融合、彼此共同嵌入成長互動的新格局。其中,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在超越族群隔閡的基礎上,用“大一統(tǒng)”思想和實踐,重塑各族群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具體來看,一是善于因勢利導,創(chuàng)建了眾多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二是清朝皇帝提倡滿漢平等的治理格局,包括在崇儒重道和宣揚佛教等信仰方面,堅持平等對待;三是以改革的智慧進行“修教齊政”。

  深刻了解歷史上各地區(qū)、各群體形成的“嵌入式互動”格局,發(fā)掘各群體之間深層互動的內在機制,有利于激發(fā)群體協調發(fā)展的內驅力,促使國家在主導和增進各地區(qū)、各群體的良性互動方面推出符合實際、利于長治久安的政策,使得各群體在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維持在良性和可持續(xù)的軌道之上。

  橫向歷史上的“嵌入式互動”,可將其看作理解古代中國的一把鑰匙,它強調各個組織、族群、行政單位、社會、團體的互動、融合和發(fā)展,對于今天具有借鑒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呂文利,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南邊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強基計劃”學業(yè)導師,內蒙古工業(yè)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陸地邊疆歷史與現實問題以及疆域理論問題等。出版專著有《嵌入式互動:清代蒙古入藏熬茶研究》等。

【編輯:曹子健】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