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絲路精神 堅守成功之道:專家解讀“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分享到:
分享到:

弘揚絲路精神 堅守成功之道:專家解讀“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2023年10月16日 18: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北京10月16日電(甘甜)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歐亞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許勤華與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力16日接受中新網專訪,就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果,展開深入解讀。

  專家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著力破解發(fā)展難題,推動綠色合作蓬勃發(fā)展;激發(fā)共建國家自身發(fā)展動力,多領域合作造福當?shù)孛癖?;推動國際秩序公平公正發(fā)展,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聚焦時代所需,“一帶一路”倡議與時俱進,合作共贏的大道將越走越寬廣。

  弘揚絲路精神,凸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方因應全球發(fā)展及各國期待,繼承和弘揚絲路精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

  許勤華在訪談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絲路精神,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千百年來,通過求同存異,不同文化之間得以續(xù)寫千年友誼。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極具創(chuàng)新性,對全球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2023年9月,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與會者在宣傳展板前留影。

  許勤華指出,一方面,這一倡議凝聚了全球共識,改變了全球對于如何進行國際合作、綠色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交往等問題的認知。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也給共建國家?guī)砭薮蟮陌l(fā)展機遇。“其一,倡議使得合作國家間的貿易更深更廣;其二,在創(chuàng)新交往當中,更聚焦于時代所需;其三,在文化交流當中,能彰顯弘揚各自文明的特點;其四,共建國家人民真真實實獲得了收益?!痹S勤華說。

  薛力則表示,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采用針對不同側重點的抓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便是一大抓手。

  薛力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加快發(fā)展,在全球經濟文化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該倡議既注重經濟發(fā)展合作,也關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高度強調包容性的特點。

  堅持務實合作,開拓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回看十年發(fā)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守開放的本色、綠色的底色、廉潔的亮色,從藍圖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yōu)楝F(xiàn)實,開拓出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2個國家、33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該倡議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許勤華對此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建,根本目標是為了改善民生。”

2023年9月17日,河南鄭州,一列滿載醫(yī)療器械、汽車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鄭州)從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車站駛出,將經中國二連浩特開往德國漢堡。

  許勤華介紹說,十年來,中國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共建國家民眾改善生活條件,同時積極發(fā)展清潔能源產業(yè),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美而惠”的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共建國家生產力的提升。鑒于中方的成功經驗和創(chuàng)新技術,不少國家拋出“橄欖枝”,稱希望“向中國學習”。

  談及共建“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薛力則列舉了多個合作項目。比如,由中方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設并運營的現(xiàn)代化城市輕軌,極大改善了當?shù)亟煌ǎ棒敯喙し弧眲t著力幫助當?shù)嘏囵B(yǎng)技術人才。

  通過一系列務實合作,薛力指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不僅在經濟上受益,同時在文化上,也認識到中方是真心向其提供幫助的。

  改善治理體系,為全球南方注入新動力

  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發(fā)展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同時,也不斷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薛力分析稱,世界格局正從地緣政治競爭時代變成文明競合時代。在此格局下,可以看到經濟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世界經濟增量主要來自于發(fā)展中國家,西方憑借經濟實力在全球推行其制度與價值觀的能力,則趨于下降。

圖為中遠海運港口比雷埃夫斯碼頭有限公司在比雷埃夫斯港經營的集裝箱碼頭。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薛力認為,在這一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發(fā)展提供了一種與西方不同的合作模式,這意味著世界上不單單只有“西方式的”、“教師爺式”的發(fā)展方式。與之相對,“中國方案”注重的是,在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情況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這給‘全球南方’注入了新的經濟文化乃至政治動力。”

  許勤華還表示,世界正在發(fā)生“大轉型”,其中的關鍵在于科技的全然革新。這決定了部分發(fā)展中國家能否在未來實現(xiàn)“彎道超車”。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凝聚了中國對未來發(fā)展的認知,倡導平等互信、互相尊重。“這將成為促使國際格局、國際秩序、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方向發(fā)展的最大推動力。”

  新起點新機遇,堅守“一帶一路”成功之道

  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tǒng)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十年只是序章。站在新的起點,應當如何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zhàn),讓“一帶一路”越來越繁榮、道路越走越寬廣?

  兩位專家在訪談中表示,回看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密碼”在于不同文化之間求同存異、不同國家之間互相尊重,以及重視和挖掘共通性等。

2023年6月24日,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地中海尼古拉馬斯特羅”輪靠泊大連港集裝箱碼頭。趙玉昕 攝

  接下來,面對未來潛在挑戰(zhàn),薛力分析說,可以從三點著手應對,即經驗上的改進,知識上的改進和共識上的提升。其中,就知識上的改進而言,頗為重要的一點是,推動區(qū)域國別學的建立。

  許勤華還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發(fā)展空間極為廣闊,未來或許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取得更多積極進展。

  首先,在世界局勢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中國有望在凝聚共識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第二,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綠色經濟發(fā)展理念尤為切合共建國家的需求;第三,在文明互鑒方面,“一帶一路”相關文化交流活動頗受關注;最后,依托“一帶一路”框架,增強共建國家自主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深化合作共贏格局。(完)

【編輯:于曉】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