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崔守軍:中拉友誼跨越山海,深入僑心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崔守軍:中拉友誼跨越山海,深入僑心

2024年11月17日 18: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中拉友誼跨越山海,深入僑心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崔守軍

  中新社記者 金旭

  早在16世紀下半葉,“中國之船”就已穿梭于海上絲綢之路。首批華工如何抵達拉美國家?華僑華人在中拉關系史中扮演何種角色?又如何續(xù)寫中拉友誼新篇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崔守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早在明朝萬歷年間,中國與拉美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貿易、文化和人員往來。首批赴拉丁美洲的華工如何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開啟美洲華僑歷史?

  崔守軍:早期華工和華商前往拉丁美洲,與“絲綢之路”的開辟相關。中國的絲綢早在漢代就向西輸出,沿著“絲綢之路”,經中亞過西亞,遠銷至希臘、羅馬。自明朝起,中國的絲綢又向東輸出,由太平洋經過菲律賓,抵達墨西哥,最終擴散至整個拉丁美洲。

  在16世紀后期,西班牙統(tǒng)治菲律賓,西班牙商人每年從馬尼拉啟航,將中國商品運往美洲的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再經陸路轉運至美洲其他地區(qū),因此人們也把這些搭載中國貨物的遠洋貿易貨船稱為“中國之船”。這條航線成為16世紀至18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跨太平洋貿易通道之一,建立起了東亞、東南亞、美洲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

  在“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推動下,很多來自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工匠、手工業(yè)者、商人等經海路前往菲律賓,他們中有些又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航線輾轉到達拉美,為中拉早期人員交流開辟了先河。在明朝晚期,一些在菲律賓的華工乘坐“馬尼拉大帆船”橫渡太平洋到達墨西哥,并創(chuàng)建了美洲歷史上第一條唐人街。這些華工被稱為早期華僑,他們在美洲主要從事手工制造、農場勞動、礦山開采和海上貿易,逐漸在拉美各地落地生根,揭開了美洲華僑史的序幕。

2023是有巴西“唐人街”之稱的圣保羅25街作為商業(yè)區(qū)開埠145周年。當?shù)貢r間9月23日至24日,巴西僑界聯(lián)合圣保羅25街商家聯(lián)合會在圣保羅25街商業(yè)區(qū)舉行盛大的中秋游園活動,吸引數(shù)萬民眾參加。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中新社記者:華僑華人帶去的生產技能、節(jié)日習俗等對拉美國家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文化交流如何促進當?shù)孛癖妼χ袊恼J識?

  崔守軍:拉美地區(qū)不少國家的發(fā)展與建設都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參與。19世紀初,一批中國茶農帶著茶樹種和樹苗在巴西里約植物園種茶授藝,使得巴西成為繼中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產茶國。一些華工在巴拿馬參與開鑿運河,修建鐵路;一些華工將種植稻米、甘蔗、蔬菜等方法傳授給秘魯、古巴等國的民眾,為農業(yè)發(fā)展作出貢獻。例如,秘魯華僑戴宗漢為了解決北部沿海旱地種植缺水問題,不斷改進灌溉方式和耕作技術,最終實現(xiàn)稻田的自流灌溉,使秘魯北部變成全國第一產米區(qū)。

  此外,拉美華僑華人還積極傳播中醫(yī)藥文化,針灸、推拿、艾灸等療法時至今日仍受到推崇。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飲食文化同樣受到歡迎,在秘魯,中餐館的菜單上常見炒飯(Chaufa)、豉油雞(Sijaukay)、餛飩(Wantan)等源自中餐的菜肴,成為當?shù)仫嬍澄幕胁豢苫蛉钡囊徊糠帧?/p>

  對于拉美社會和民眾而言,華僑華人的集體屬性,即民族身份,要比個人屬性更明顯。住在國社會通常會通過華僑華人的言行舉止和生活方式來構建對中國的形象認知,如他們所展現(xiàn)出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的品質,正是中華民族的“符號”。

當?shù)貢r間2024年11月12日,秘魯首都利馬的唐人街。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20世紀7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在拉美開拓事業(yè)。他們的職業(yè)結構和行業(yè)分布與之前相比有何變化?為當?shù)亟洕l(fā)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崔守軍:20世紀早期,一些拉美國家因地形復雜,商品流通不暢,大部分華僑華人抓住機會從事零售業(yè)、經營小商店,為當?shù)鼐用裉峁┤粘K璧纳钣闷?。餐飲業(yè)因成本較低,難以被模仿,而且對于經營檔次沒有硬性要求,既可以開高檔餐館,也可以開街邊小店,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僑胞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選。洗衣業(yè)同樣也是一個啟動成本較低、較容易積累財富的行業(yè)。

當?shù)貢r間2018年11月27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唐人街”上的中國店鋪。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在拉美拓展事業(yè),他們的職業(yè)結構和行業(yè)分布逐漸多元化,向制造業(yè)、進出口貿易、房地產、科技創(chuàng)新、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擴展。特別是在墨西哥、巴西等工業(yè)化較發(fā)達的國家,這一轉變推動了相關產業(yè)的升級。同時,由于華僑華人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在拉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華裔多接受高等教育,憑借自身努力在知識技術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學者、政治家、醫(yī)生、工程師等行業(yè)精英。

  隨著中拉關系持續(xù)深入發(fā)展,華僑華人獲得更多投資機會,逐步涉足石化工業(yè)、塑膠行業(yè)等。此外,拉美國家礦產、水電、石油資源豐富,隨著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一些資源導向型的企業(yè)開始在拉美投資建廠,還有一些國有企業(yè)承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為當?shù)貛ゴ罅考夹g型人才。

  中新社記者:一直以來,拉美各國都涌現(xiàn)出了很多華裔參政面孔。拉美華人的參政熱情如何?如何才能更好提升華人影響力?

  崔守軍:近年來,拉美地區(qū)的華人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越來越高的參與熱情。由于華人社區(qū)的壯大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對當?shù)厣鐣娜谌?,華人參政不僅是提高自身地位和話語權的途徑,也有助于搭建同祖(籍)國的友誼橋梁。

  已有多位華人曾在秘魯、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擔任過高級行政職務,例如曾任蘇里南總統(tǒng)的陳亞先、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首任總督何才等。此外,還有華人通過自己的特殊身份,增進住在國與中國的友誼。例如,秘魯著名僑領何蓮香為推動兩國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貢獻,被稱為“中秘建交的使者”。

  如今,越來越多的華裔參選或當選市議員、州議員甚至國會議員。他們積極為華人社區(qū)爭取到發(fā)聲機會,在反對種族歧視和提升社會福利等議題上發(fā)揮積極作用。

  為更好融入當?shù)厣鐣?,提升影響力,華僑華人還可通過社團、商會和基金會等形式建立穩(wěn)固的社區(qū)組織,開展更多跨社區(qū)的聯(lián)動合作,并積極參與醫(yī)療服務、救災援助、教育資助等公益事業(yè),展現(xiàn)社會責任感。

  其次,華僑華人也應積極與主流媒體和政界交流對話,增進當?shù)刂髁魃鐣θA人社區(qū)的理解,以消除誤解,贏得尊重。同時也要鼓勵華裔青年參與當?shù)氐墓彩聞蘸蜕鐣顒?,增強政治參與感。

  中新社記者:今年正值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十周年。在您看來,華僑華人能為中拉合作交往發(fā)揮哪些作用?

  崔守軍:10年來,中拉關系進入平等、互利、創(chuàng)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在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經貿合作、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是三大支柱,而華人華僑則是推動這三大支柱的重要紐帶。截至目前,已有22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希望借鑒“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發(fā)展理念,來促進自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華僑華人具備語言、文化、商業(yè)等多重優(yōu)勢,相信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會更加積極、廣泛地參加當?shù)氐慕洕Q易和文化活動,舉辦中華文化節(jié)、組織中文學習班等體驗活動,以增進彼此理解,為中拉合作發(fā)展、文化交流增添新活力。(完)

  受訪者簡介:

崔守軍。受訪者供圖

  崔守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拉美研究中心主任,獲聘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學者”。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領袖計劃”(IVLP)訪問學者,歐盟委員會“瑪麗·居里國際交流計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發(fā)展中國家、地緣政治和國際組織等,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受聘多個國際機構、國家部委和企事業(yè)單位咨詢專家和顧問。

【編輯:盧巖】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