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樂器
京劇的樂器 以前,多數(shù)中國劇院是三面面向觀眾的方形 舞臺,有的甚至是四面面向觀眾的。在后一種情況下,也可以從后臺看表演。舞臺中間掛一塊繡花布簾,把舞臺分成兩部分,后臺和前臺。在布簾前面,是一張桌案,上面放著不同的樂器,樂師就坐在近旁。那張桌子和樂師一起占據(jù)了舞臺的一角,能被觀眾看到。所以京劇的樂隊傳統(tǒng)上被稱為"場面"。隨著京劇的形成,演唱只用兩支雙手笛伴奏,主笛與副笛。由于伴奏簡單。演員感到演唱很艱苦,缺乏彈性,盡管聲音的音樂也是很簡單的,不加以修飾。后來,一位叫王小邵的樂師提議用胡琴和著雙手笛演奏,他自己就是第一個胡琴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劇團的崐演員感到胡琴的演奏使演唱更有活力、更和諧。這種音樂伴奏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盡管笛子為胡琴所取代,它們?nèi)匀挥糜谘葑鄡?yōu)雅的曲牌,作為演員做換衣服、哭泣、宴飲等舞臺動作的伴奏,不過它們的使用日益變少,所以沒有一定的常規(guī)演員,而是由胡琴和月琴的表演者演奏,王小邵第一個使用的胡琴是軟弓的,另一個叫李四(李家排行老四,真名叫李春權(quán))的是第一個用一種硬弓的胡琴,更容易產(chǎn)生好的效果。所以軟弓胡琴很快象雙手笛一樣為硬弓琴所取代。鼓手必須能夠處理以唱、作、打為特征的各種風(fēng)格的劇目,胡琴師能夠給生、旦或凈等角色伴奏。一句話,鼓手和琴師必須是多才多藝的音樂家,能夠適應(yīng)各種風(fēng)格,滿足不同的需要。個人胡琴師出現(xiàn)在清代光緒皇帝統(tǒng)治初期。京劇中原先沒有二胡。梅蘭芳在三十年代上演《西施》時,感到京胡、月琴和弦子的混聲作為他新劇的伴奏太弱、太單調(diào)。他的個人琴師許照二胡的樣子創(chuàng)造了一種二弦琴。這就是第一把京二胡。京二胡與京胡一起演奏,會發(fā)出崐一種圓潤柔和的聲音。這種新創(chuàng)的京二胡有一段時間被叫做"梅式二胡"。它在京劇中的作用已經(jīng)變得日益引人注目,并用在青衣演唱的伴奏中成為不可缺少的樂器。 大鐃原是梆子戲樂器。蓍名京劇武生演員于菊生在《鐵龍山》的第一個把大鐃引入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