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2001年05月14日 星期一

中新網(wǎng)廣告



中新專著>美食篇>瓜果蔬菜

浙江塘棲枇杷



  “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薄拔逶陆媳躺n蒼,蠶老枇杷黃。”端午前后,正是枇杷應市的季節(jié)了。

  浙江余杭縣的塘棲,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中國三大枇杷產(chǎn)地,其中以塘棲枇杷產(chǎn)量最多,品種也最好。該地枇杷林蜿蜓密布,冠蓋濃郁,四時蒼翠。枇杷初冬開花,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組成。每逢隆冬臘月,百花凋零,枇杷花冒寒開放,潔白如玉,深為歷代文人和畫師所喜愛,稱之為“枇杷曉翠”。近代著名畫家吳昌碩,就曾常常于超山賞梅之后,來到鄰近的塘棲,欣賞那團團綠樹,累累金果的枇杷林,并就此創(chuàng)作了不少以枇杷為題材的中國畫,其中有一幅題詩曰:“五月天熱換葛衣,家家盧桔(枇杷的別稱)黃且肥。鳥疑金彈不敢啄,忍饑束向林間飛。”塘棲枇杷品種主要有“白沙”與“紅沙”之分!鞍咨场保ぐ兹恻S;“紅沙”,皮肉均黃中帶紅。

  塘棲“白沙”,俗稱“軟刁”,為枇杷中的極品。其形略長,外有芝麻斑點,特征在肉軟而厚,水份多,入口鮮甜,因上前人有“雖嶺南荔枝,無以過之矣”的美譽。塘棲的“大紅袍”,乃是“紅沙”中的佳品,因果皮呈橙紅色,果形較大而得名。它產(chǎn)量高,果子又耐于貯運,故銷路頗好。

  枇杷原產(chǎn)中國,栽種歷史已非常悠久。根據(jù)《周禮地官》:“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珍異葡萄枇杷之屬。”文中有夾注,注解為東漢鄭康成所作。由此可知,至少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枇杷已為中國人民作為果樹栽植了。據(jù)說它最初產(chǎn)于四川的夾江,到了唐代,枇杷已被列為貢品,產(chǎn)地逐漸擴展到大江南北。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有“淮山側(cè)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的詩名,來形容當時枇杷栽培的盛況。以后它又傳往國外,日本、法國、英國、印度、阿爾及利亞、智利、澳大利亞、墨西哥、阿根廷等許多國家。都先后從中國引進了枇杷樹。

  枇杷,又名“盧桔”,江南民間有“夏月枇杷黃似桔”的俗諺。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亦曾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桔微黃尚帶酸”的詩句,故至今廣東和港澳一帶,還有人稱枇杷為“盧桔”的!拌凌恕迸c“琵琶”諧音,容易寫混。據(jù)說古時,有一個紹興人收到一筐從塘棲寄來的枇杷,大如雞蛋,喜出望外;但一看禮帖上卻寫的是“琵琶”,他就捧腹大笑,立即揮筆寫了打油詩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絲管盡開花!边@詩雖意在譏諷,但把“枇杷”寫作“琵琶”也不無道理。翻閱古籍,枇杷得名,就同琵琶有關。宋代《本草衍義》中,就有枇杷的名稱是由于它的樹葉形狀很象琵琶的說法。


滾動新聞-新聞大觀-中新圖片-中新財經(jīng)-中新專稿-圖文專稿-中新影視-中新出版-中新電訊-中新專著-中新英才


主編信箱

新聞標題檢索: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