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西芥園一帶,近年發(fā)展甚速,已擴進小園、大園,新建居民區(qū),起名“芥園里”。
芥園早年間曾得到過皇帝的恩賜,是詩人歌詠的好地方。清道光時著名詩人崔旭有詩吟道:“芥園高傍衛(wèi)河邊,樓閣參差映柳揚。曾是當年詩酒地,贊頌猶說水西莊。”
芥園又叫水西莊,位于津西南運河旁?滴跄觊g,被以鹽商致富的查蓮坡買下,在這里建別墅、造園林,亭榭山石,花木幽深,環(huán)境漸變得優(yōu)美。乾隆南巡時,龍舟過津,曾住這里。當時正是紫荊盛開,幽香宜人,皇帝高興,欣然命筆,題名“芥園”,并樹碑于此。這就是“芥園”地名的命筆,題名“芥園”,并樹碑于此。這就是“芥園”地名的由來。
乾隆四年,著名學者汪沅在津編纂《天津懸志》,寫下了第一部有關(guān)天津風土人情的詩集《津門雜事詩》,其中有《小園》一首:“重紅復翠接村畦,此屋都居花太醫(yī);劇愛木園蜂蝶鬧,藍輿日日掛遍堤!毙@村和大園村,與芥園相距不遠,“居人以藝花為業(yè)”,遍野鮮花,風光旖旎,加以水光帆影,簡直可比江南。因此,這里與芥園一帶遂成為旅游勝地。尤其文人墨客,多于此覓句吟詩,盤桓消遣,互相應(yīng)和,以抒雅興。
為了適應(yīng)游人之所需,芥園開設(shè)了一個“野茶館”,其主人叫張問荷。此人是個追求風雅的不第秀才。茶館僅一間土房,露天擺幾個桌凳,粗瓷茶具,甚不講究,“野”味頗濃。然而茶館的經(jīng)營方法卻十分特殊,非為贏利,而專為“以茶會友”,凡到這里就坐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騷人詞客。茶館設(shè)燈迷、詩聯(lián),猜中燈迷及應(yīng)對、和詩、填詞優(yōu)勝者,由主人獎給書畫文具,借以助興。
此“野茶館”本來沒有字號,據(jù)說有一次詩人梅寶璐來喝茶,與主人聯(lián)句取樂,忽然刮起了大風,梅起身要走,主人請他再對“風起何妨”四字。沉吟間,又下起雨點,梅順口對道:“雨來散矣”。于是主人就以“雨來散”作為茶館的名字了。梅寶璐還給題了塊牌匾,掛于土墻上。
張問荷利用這個茶館,收集到不少名家詩詞書畫,還隨時展出,供顧客吟詠品題。據(jù)傳名士楊無怪給茶館題的一副對聯(lián)“吃一杯何分你我,下雨散各自東西”,最膾炙人口。
人世滄桑,野茶館早已不見了,但據(jù)說野茶館胡同,作為一個地名,卻一直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