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往日名片--廣州騎樓
文 / 章寧 圖 / 余羽
廣州市民不愛說自己,想問他們生活的過去與現(xiàn)在,第一句回答經(jīng)常是:"都是這樣啦。"到底怎樣?沒了下文。都說廣州是個包容的城市,很多人放放心心來到這里,大膽釋放出各自的習慣、方式與技能。不知不覺中,精髓被同化吸收,融合為廣州的方式與特色。騎樓,就是這么無聲無息、無色無味地滲入而來,自成風格。
不知不覺融進來的建筑
關(guān)于騎樓的來歷有二:一是來自國外,比如在伯爾尼舊城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亞,騎樓構(gòu)成了他們幽雅的城市面貌。而在亞洲的傳播,則從馬六甲到廣州、再到上海。二是源自中國吊腳樓,不光是廣州,國內(nèi)外許多地區(qū)都有。
南方沿海的騎樓,初步劃分為閩派和粵派。閩派騎樓立面上堆滿了浮雕圖案。粵派騎樓以廣州為中心,多以嶺南風格為主調(diào),兼有滿州風格和歐式風格。
對于務(wù)實的廣州老百姓,這種理解再人情不過。沒人在意來龍去脈,騎樓就是他們居住、經(jīng)商的場所,能為行人商戶遮陽避雨,除了方便還是方便,所以它被喻為風雨廊。
我老愛在上下九、龍津西、人民路等地轉(zhuǎn)著圈地看騎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廣州的騎樓建筑多數(shù)為2到4層:底層前部為騎樓柱廊,后部為店鋪,兩層以上是住宅,臨街立面是西式造型或中西結(jié)合,彼此間連綿不斷,形成柱廊。柱距4米,進深4米,凈高5、6米,屋主自行建筑設(shè)計,風格各異。當然,騎樓也有無柱的。騎樓較精確的定義是:"一個有人可以活動的懸空空間"。因此在香港,陽臺也叫騎樓。
不知不覺適應(yīng)的人群
韓姨和老伴劉伯住在一棟說不清來歷的騎樓里。沒住過騎樓的人,該是連門都摸不著的。我知道門牌后還要問保安。他指著一個賣火花的婦女說:上去吧。我迷惑地走到婦女面前,她馬上移開了凳和紙箱。一條深深的一人寬木樓梯,突然出現(xiàn)了!
我與二老聊住騎樓的家常,韓姨表示現(xiàn)在住得不心安,因為房子是屋主交別人轉(zhuǎn)租的,現(xiàn)在屋主難尋,房產(chǎn)不定,總有人催他們搬。"這房子好老了,臨街有點吵,但有四大方便,吃、看、行街、交通?quot;我對"看"表示費解,韓姨說:"逢年過節(jié),一些大型的活動都在這一帶搞,我們住騎樓,可是大開眼界。"說到方便,劉伯也加入了,大談以前臨水近,吃蟹蝦多方便。最后我問:如果有商品房還想不想住騎樓?兩位老人表示,還是愿意住設(shè)施好點的住宅。
李先生是牙醫(yī),全家住在騎樓里。在他的診所里,地磚依然保留著早期的英國貨,光滑平整。李醫(yī)生住騎樓的年份雖不及這磚長,卻感情深厚。
騎樓里的風景漸變
我與同學去看望她姑婆那次,在騎樓住過一晚。我們整晚被老鼠吵著,后來,老鼠干脆下來躥過我們的腳面,一晚無眠。
地道本土產(chǎn)騎樓設(shè)施有缺陷,沒洗手間。廣州人只能悄悄夜間行事,稱"倒夜香"。
在廣州,接受騎樓、熱愛騎樓的占多數(shù)。好像那位同學的姑婆不是少錢,而是不想搬,她習慣了每天早上去"陶陶居"飲茶、天氣晴好看街景的日子。
李醫(yī)生同樣,他說小時候一入夜,小販們便敲著響板出動,有賣豬油糯米雞的、云吞面的、芝麻糊的,還有拉人力車的"祥子",晃悠著一車子的油煙穿街走巷。
而胡文中印象最深的,是騎樓巷中的南乳花生肉、冬天的熱蔗和頭上頂著大筐、賣新鮮出爐酥皮面包的小販。
不過最幸福的是湯國華老師,住解放路。那里的騎樓借鑒了西方文化,不但有洗手間,還有3個中國式天井。"小時候我們男孩在騎樓里捉迷藏,女孩跳橡皮筋……"
往日的風情畫已經(jīng)墨淡色消,今天的生活永遠需要新的內(nèi)容補充。
(摘自《時尚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