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viha.cn  
logo.gif Media999 ad

  燕南園訪宗璞

  胡辛

 

  永遠的大家閨秀。

  這是見著71歲的宗璞的第一印象。

  麻白色的短發(fā)輕攏鵝蛋臉型,五官端莊清秀,肌膚仍覺細膩,中等偏高的身挑,著一襲淺藍底碎花的真絲套裙,落落大方,毫無暮氣。即便不微笑,也讓人觸到慈愛;哪怕不開口,也覺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象。

  她居燕南園三松堂。

  是三松堂讓我這毫無方向感的南蠻女豁然猛醒:我已走進了神圣又神秘的燕南園。

  幽靜燕南園的居所多無院墻,只有三松堂這一排有青磚圍墻,院門前還立著一對可愛的小石獅,顯出古意。透過柵欄門,芳草萋萋中三松瀟灑且和諧,并不見威風。便有過客佇立門前良久,想是知道三松堂的。三松掩映的青磚平房從無喧嚷之聲,每次經(jīng)過,門扉不啟,莫非主人外出了?

  馮家三松堂。讀書人大都知曉。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他的煌煌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巨著可以說從他85歲開始重寫,歷經(jīng)10年,完成重任,也就謝世了。真?zhèn)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大師生時曾真誠感嘆:我一生得力于三個女子──母親、妻子和女兒。他的妻子任載坤先生畢業(yè)于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當時是女子最高學府,但她終把一切都給了這個家,默默擔起了所有的俗務,直到1977年去世。正是宗璞的雙手接過了母親的重擔,盡管她自幼體弱多病,盡管她并不擅掌勺烹飪,可她盡心盡力,支撐著父親的身心完成巨著,而她的多卷長篇《野葫蘆引》第一卷出后便一擱多年!能不為憾?可為了父女摯情,值。

  我讀中學時,便為她的《紅豆》流了不少淚水。也許不全是因了故事,更是因了那拂之不去的脈脈溫情。文革后,她的《弦上的夢》撥動了多少布滿傷痕的心弦,優(yōu)美的《三生石》奇特地寫出了荒謬動亂年代中仍存在的一隅綠色,歷經(jīng)九死心田的溫情仍不變。這兩部獲獎的短、中篇小說,也許作者并不是刻意為之,但它們表述的女性之間的友情,分明是今日熱點女性文學的一重要命題。而《我是誰》,又不僅僅是對非常年月的揭露,其荒誕還是審美意識上的大膽的追求,像羅丹所言,很多藝術(shù)家都停留在墻的一邊,很少人翻越到另一邊。她卻是率先到了墻的另一邊。這讓我想起了她的姑母馮沅君,這一位五四時期的大家閨秀,以《旅行》《隔絕》和《隔絕以后》等作品而驚世駭俗,留下了那個時代叛逆之女的形象,雖然馮沅君日后走的是學者之路。

  記得是90年代初,我突然收到她的一封短信。原來她的朋友朱虹女士打算將我的作品翻譯到美國,請她徵求我的意見。當時,我真有點傻眼了,初出茅廬的我真有點誠惶誠恐。要知道,她們都是我心儀的知識女性。

  我一直心存感激,后來,見過朱虹,可從未見過她。在三松堂的柵欄外幾多徘徊,我不敢攪動這方寧靜,又不愿守著咫尺天涯的隔絕。對整個的燕南園,我既心存敬畏,又涌動著莫名的親切。好些日子后,我寫了一封短信,放進三松堂門口的木信箱里,信箱并無鎖。她能收到么?沒想到,第二天上午,宗璞老師就來了電話!她說,柵欄門壓根就沒鎖的,一推就開。她不無幽默地說,你來。我們是“閑人”了。

  如約而至。是1999年6月5日的下午。天氣炎熱。輕推柵欄,就這樣進了三松堂。輕撳門鈴,開門的就是宗璞。很隨意地說:胡辛吧。同去的還有位三峽學院的訪問學者,說,真幽靜、蔭涼。是的,宗璞說,別人稱這里是廣寒宮。進到屋里,忽地有迷宮般的感覺,很有情調(diào)。至客廳,尚未坐下,見著一尊放大的黑白照,想必是宗璞散文寫到的,父母游香山讓人“偷拍”的合影,我在照片前默然,竟一句話也說不出。曾在文章中見過大師悼亡妻的挽聯(lián),很感動:“在昔相追隨,同患難,共安樂,期愿望齊眉,黃泉碧落汝先去;從今無牽掛,斷名韁,破利鎖,俯仰無愧怍,海闊天空我自飛!边@里是否記載著中國知識分子大國小家的心路歷程?

  客廳里有兩單一三人的一組沙發(fā),周圍的博古架、茶幾十分地古色古香,架上陳列的古董也很是貨真價實,書房門口觀見沉甸甸的書櫥一角更見古意,唯有一薄胎瓷瓶,我總有點提心吊膽,怕是出自贛地的注漿冒牌品。

  談話亦很隨意。問及南昌大學,說到校長的女婿還是馮家的遠親,在美國科技界發(fā)展;又問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的現(xiàn)狀。說80年代一次筆會曾乘船游三峽,至今思來,如夢如幻。那次到了重慶。又若有所思說,40年代也去過。我想,她大概想起已去世的父母和小弟了。這時,三峽學院的學者便請她什么時候去看看。她說,想去的,只是身體欠佳。她的眼睛已不好使,患白內(nèi)障,幾天后將去做手術(shù),所以,最近不太看書了;耳朵也有點問題,跟她說話得哇哇叫。而她說話還跟女孩子一樣的嬌甜,慢聲慢氣的,她說話時異常平靜,沒有半點怨天尤人的腔調(diào)。一種超脫的寧靜。

  說到文學,我問道,《紅豆》里的主人公是否有生活中的原型?您今天如何看《紅豆》?她回答說,《紅豆》所寫的就是當時北平的真實情況。解放前夕,她正在清華大學外文系讀書。那時大學里,江玫這樣純真的人的想法絕對沒有假,而像齊虹這樣的有國外背景的人也不是太少,他們的想法也是真實的。我不過如實寫來就是了。至于今天如何看《紅豆》?她說,曾有人想編一本所謂有爭議的作品,打算收進《紅豆》,來徵求我的意見,我不同意。我認為它根本不是什么有爭議的作品,它就是好的作品,只不過在當時那樣的境況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已。它當時的確受到批判。但不是太嚴厲,也不是太多。

  《紅豆》我已讀過多遍。來三松堂前夜,我又讀一遍,仍倍感傷。我以為她將情感寫得太真實了,欲愛不能、欲罷不忍,難、難、難。江玫的柔弱、純真、癡情和矛盾是真實的,齊虹的自私、復雜、專一和世故也是真實感的,她與他的必定分離難以分離終究分離太叫人心堵得慌。她和他各自的選擇,一個留在祖國,一個飛去美國,應該說江玫是對的,齊虹是自私的,宗璞的傾向也是明晰的,但她即使在那時,也沒將齊虹臉譜化。當走過歲月,回過頭去思,似多了一份寬容和包容。就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和余永澤,中學生時讀余永澤,可說是《青春之歌》中頭號厭惡的人,自私、卑劣,雖有學問,終是小人。但歲月似沒有唾棄這號人物。也許,余永澤自身也有個認識過程吧!都t豆》雖是短篇,但品味高,盤桓在小說中的是揮之不去的濃濃淡淡的憂傷,題名《紅豆》──此物最相思。這種情調(diào)當時會界定為布爾喬亞,可我感觸到她寫出的是人性中最真實也最軟弱的東西!都t豆》的氛圍似是燕園的。

  《三生石》當然也是燕園的氛圍氣息,悲涼之霧,遍及燕園。但就是在那種非常歲月,許多人對燕南園仍滿是敬畏。宗璞的母親就歷經(jīng)過上百人圍在三松堂門前,爾后,自發(fā)地排成隊,只不過進到院里屋里轉(zhuǎn)了一圈,看看!在知識掃地的年月,對大師的敬畏怕也難連根拔掉。因為他們都是原創(chuàng)性的,不可替代的。

  她告訴我,56號院住過周培源先生,以前櫻花爛漫春來如雪;湯用彤先生曾與她家緊鄰。馬寅初校長曾住63號。對門的60號住過王力先生,那攀墻的一架粉薔薇,暮春時美極了。她說,你會喜歡薔薇的。66號住過朱光潛先生,也有一株白薔薇。朱虹曾是朱先生的得意門生。燕南園里的銅像是陳岱孫先生,就在他的故居前。問到翦伯贊時,她低聲說了一句:那是很晚的事了。問到冰心,她搖頭說不太清楚,據(jù)說在66號院住過。

  后來依稀得知,翦伯贊是文革時強令搬到燕南園64號,且夫婦雙雙自殺于此!

  我們談了個把小時后,一個很見年輕的女子手握網(wǎng)球拍進來,宗璞告知,是她的女兒。不說新潮,但確新鮮活潑。宗璞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有一陣子,下午課后,常騎車出去漫游,圓明園、頤和園和荒僻的郊野,哪不去?兩代人青春的疊影,讓我感慨生命的有限又無限。眼見時間不早,我們起身告辭。到得院里,我想為她再照幾張像。她笑說,照出來,可得給我。我說,我爭取照出水平,做您下一本書的玉照。她笑了,輕嘆一聲:下一本書,那得花多少功夫呀。我說不出話,淡淡的悵惘飄忽心頭。歲月不饒人。對誰都一樣。

  不久,在中華讀書報“家園”版上讀到她的隨筆《在曹禺墓前》,篇末記:“1999年,清明前后擱置端陽始有撿出”。距我們的探訪不過10天,在她手術(shù)前還惦著文章,這份執(zhí)著和摯愛,還有什么可說呢?她曾借童話中的吊竹蘭說出:“我要的是我自己,要的是從我自己的生命里發(fā)出的顏色!

  文筆依舊清麗雋永,但更見寧靜和透徹。她嘆曰,年輕時其實不懂得什么是永遠的離別。直到母親、父親先后去世,燕南園中的老人一個個相繼去世,才知道這份夢魂牽縈的沉重和無奈。雖是大自然不可違背的規(guī)律,況且多是古來稀以上的老人,可是,也讓她善良溫柔敏感的心感到痛!到得1996年底,她父親的學生、她的學長曹禺去世后,她覺得歷史好像翻過了一頁,再也回不去了!八麄兌际窃瓌(chuàng)性的,不可替代的!本捉涝偃,悲涼沁心。

  雖有悲意卻從容。她始終童心不改。她寫過一些童話,將對自然的愛,對花花草草的愛溢于言表。三松堂素雅、潔凈,滿眼綠意。那日離去時曾問她,學校派人收拾園子么?不,是各家自己拾掇。她說,她的先生身體棒,體力活也干得棒。她家先生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蔡仲德教授,像是研究美學。宗璞是熱愛音樂的。弦上的夢呵。

  約摸一個月后,我們在燕南園漫步時,恰遇宗璞!看來是她一大家子人,男女老小都有,宗璞在人群中,且架一副墨鏡。本不該打攪,可我還是沖口而出:宗璞老師──她一怔,隨即摘下墨鏡,像個小女孩般歡天喜地說:你看,我的眼睛已經(jīng)做了手術(shù)了──我連連點頭,祝福她健康幸福。這一大家子就都駐足等我們說話。我深感冒昧,連忙道聲再見。記得清的是壓陣的是一位留著蠻長的齊胸胡子的身強力壯的男子,似有國學大師馮友蘭的風范,不知是何人?

  但愿人長久。

  (摘自《文學報》200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Media999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