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方漢奇:百年中國新聞史守望者

發(fā)布時間:2023年09月18日 19:43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學新聞的就應該是對所有的事情都感興趣,凡是新鮮的事兒你都感興趣。

  【解說】身為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從27歲到97歲,方漢奇一直專注于中國新聞史的求證與書寫。日前,他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談起新聞史往事,信手拈來,如數(shù)家珍。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西方的當然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模式,它有它的那些客觀的條件和要求,舊中國的辦學參考西方的,但是建國以后體制不一樣,只能作為參考借鑒,不一定就全部移植。

  【解說】1953年,方漢奇來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教學。當時,全國大學中教中國新聞史的,只有曹享聞和方漢奇兩人。全國新聞史教學,基本依賴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等為文本,但內容遠不夠豐富。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一個禮拜要上兩個鐘頭的課,你得有材料,你得有說道,結果我只好從秦皇漢武說起,說了兩個多禮拜了才說到漢朝,然后再過倆禮拜才到宋朝,之后這唱戲的叫“馬后點兒”,底下那下頭那角兒還沒來,跟臺上演員打招呼“馬后點兒”,他就開始慢動作,拖時間,當時上課就這樣。

  【解說】為講好課,方漢奇5年讀了2000多本書,到各地圖書館、檔案館查看報刊原件。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在(上世紀)50年代做教學工作,主要的任務是教材建設,這是共產(chǎn)黨的新聞事業(yè)的一些重要的歷史信息資料,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的方面的內容,這方面必須加強投入,必須加強搜集,因此年年都忙著,特別是寒暑假,到上海,到揚州,跑舊書店,要不得到校圖書館去借。

  【解說】探秘、考證,追溯歷史定格的切片,方漢奇如同歷史的記者,和眾多學人一步步拼織起中國新聞事業(yè)史全景。其撰寫或主編書目,從斷代史鋪展至通史、編年史,《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新聞事業(yè)簡史》《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中國新聞事業(yè)編年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等,影響數(shù)代學人。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教材建設,我們把(中共中央)高級黨校那四本講義做基礎,重新編寫,全國一致。然后(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新聞事業(yè)大發(fā)展,新聞教育大發(fā)展,新聞學校學院的建制大發(fā)展,它需要教材,而且是大量的教材,教材要更新,然后大量的新聞學的刊物涌現(xiàn),它需要好的文章,史論都要,它對教學科研都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整個新聞的教育發(fā)展起來了。

  【解說】早在1985年,方漢奇就在文章《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中強調“一手資料”的重要性。當時的中國新聞史研究,一度存在“以論帶史”甚至“以論代史”的問題。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史論是結合的,你有論你沒史你怎么論呢?沒史不就只能空論嘛,有的放矢,而且實事求是,你得有“事”才能求到那個“是”,是吧?所以客觀存在的媒體是第一性的,然后我們對它進行研究是第二性的,這方面的關系,應該說它是一個本和末的關系。

  【解說】如今,97歲的方漢奇獨居在北京。雖然2004年就辦理了退休手續(xù),但方漢奇始終沒歇著,70歲學電腦,80多歲開微博,年近90歲用微信……用他的話來說,對新生事物感興趣,這是學新聞人的基因。

  【同期】新聞史學家 方漢奇

  所有人類感興趣的我都感興趣,這個就是學新聞的人的一個基因,我考試我就報新聞系,別的系都不報。當然也有淵源,我從收集報紙開始,因此對新聞系感興趣,對新聞史感興趣,然后如此這般都活到現(xiàn)在。

  記者 讓寶奎 徐雪瑩 安英昭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吉翔】

版權聲明:中新視頻版權屬中新社所有,未經(jīng)書面許可的使用行為,本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