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皖北某縣先后出了兩個賣官的縣委書記,這兩人已分別于去年7月和12月被判刑。但在買官者中,目前卻至少有四人依然穩(wěn)居其位。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有關部門反腐敗工作“掃尾被動”的問題,引起當?shù)馗刹咳罕姷钠毡橘|(zhì)疑。
記者從這兩個賣官者的受審材料上看到,行賄者名單一長串,經(jīng)過認真核對,發(fā)現(xiàn)至少有四人至今仍然毫發(fā)未損。這四人中,一位是縣委副書記任某,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期間曾向前兩任縣委書記分別行賄1.5萬元、銀元90枚等;一位是副縣長劉某,曾行賄1萬元;一位是民政局局長李某,行賄2萬元;一位是計生委主任高某,行賄4000美元。
買來的“官帽”必須摘除,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道理。皖北某縣這幾位買官者,在他們的違法違紀問題經(jīng)司法機關查實、且被媒體公開曝光后,卻依然穩(wěn)居“寶座”,的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無論是依照黨紀國法,還是考慮必然的社會影響,對于已經(jīng)被查證落實的他們,都應該以最快的速度摘掉他們買來的“官帽”。他們的“官帽”不除,黨和政府的形象就會多受損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就要多受損失。
買來的“官帽”不僅要摘除,還要依照黨紀國法嚴肅處理買官者。按照常理,買官者都有著極高的腐敗利益期待,他們把買官當成一本萬利的高回報投資,他們登上官位后,必然運用手中權力貪污受賄,社會危害極大。依照法理,買官者觸犯法律,行賄與受賄同罪,買官者必須受到處理。如果都像皖北某縣那幾位買官者一樣平安無事,勢必給外界造成買官行為的低風險印象,勢必會加劇買官賣官的不良風氣。
近幾年一些腐敗案件的查處中,有關部門往往只注重對受賄者的懲處,對行賄者卻“網(wǎng)開一面”,有的象征性地給予行政處分,沒有追究刑事責任;有的則根本沒有受到任何追究,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紀委、中組部一再明確要求,要嚴肅查處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行為。對于賣官者要依黨紀國法懲治,對買官者也不能姑息遷就,也應該及時嚴肅處置。
來源:新華社;作者:儲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