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渡大渡河,是紅軍長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行動,它打破了蔣介石妄圖讓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的夢想,開拓了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和紅軍北上的道路。長期以來,關(guān)于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少親歷者、記者、作家和重訪長征路的人士,寫出許多生動的故事,使強渡大渡河這一歷史事件的記述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也出現(xiàn)了某些有違史實、添枝加葉或互相矛盾的差錯和訛傳。
本文以50年前采訪強渡大渡河的親歷者所獲第一手史料為據(jù),對一些失實和訛傳予以訂正和糾正,有助于還原歷史的真相——
1957年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前夕,我作為解放軍報記者,曾訪問了親歷強渡大渡河戰(zhàn)斗的楊得志上將、孫繼先中將、趙章成少將、李得才大校和多位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指戰(zhàn)員。他們向我講述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具體經(jīng)過。在1957年7月27日《解放軍報》上發(fā)表了我采寫的訪問記。值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我翻出50年前的訪問記錄,同時參照部分第一手資料加以整理,并對某些差錯予以訂正,希望有助于還原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強渡大渡河的決策是怎樣做出的?
過去,關(guān)于大渡河的電影和紀實作品中,存在著忽視集體領(lǐng)導,突出個人作用的傾向。實際情況是,遵義會議之后,黨中央(張聞天任總書記)汲取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很注意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作用,一切重大的軍事行動,都是經(jīng)過集體研究決定的,不是個人可以指揮、調(diào)動一切的。過大渡河也是一樣。1935年5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按照遵義會議制定的在川西建立蘇區(qū)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繼續(xù)北上,搶渡大渡河,到川西與四方面軍會合。17日(一說為1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負責同志,又在四川禮州附近的鐵坑開會,討論行軍路線,決定放棄對西昌的圍攻,取道冕寧過彝民區(qū),到安順場搶渡大渡河。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經(jīng)會理、德昌、瀘沽抵達大渡河畔安順場。這條路線與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渡過金沙江后走的路線非常相似,而安順場一帶正是石達開全軍覆沒之地。
在紅軍抵達大渡河前,蔣介石于5月中旬飛抵昆明,調(diào)動中央軍十余萬人,川軍五六萬人,部署在大渡河畔堵截紅軍,并致電各軍稱:“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要、給養(yǎng)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勛”。而紅軍也以紅軍不是石達開,要強渡大渡河,為全軍開辟勝利的道路,動員和鼓勵指戰(zhàn)員。5月22日,《紅星報》在《強渡大渡河的宣傳鼓動工作》中提出,“要以極迅速、堅決、勇猛、果敢的行動”,迅速強渡大渡河,配合紅四方面軍,實現(xiàn)“赤化川西北,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的戰(zhàn)略方針。
英勇善戰(zhàn)的紅一團,在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率領(lǐng)下,作為全軍的先遣隊,擔負搶占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的任務(wù)。經(jīng)過一晝夜140多里的急行軍,5月24日晚上到達距安順場十五里的一個小村子。這時,在南岸守衛(wèi)安順場渡口的敵人,是國民黨二十四軍彝務(wù)總指揮部營長賴執(zhí)中,北岸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五旅第七團韓槐楷營。韓營從南岸撤到北岸時,把南岸的渡河船只、糧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并在安順場滿街堆積柴草,準備放火燒盡民房,而賴執(zhí)中是當?shù)氐膼喊缘刂,安順場的一大半房屋和財產(chǎn)是他家的,舍不得在紅軍到來之前就付之一炬。這時,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quán)率二師五團在大樹堡佯渡,并廣為散布我軍將由此過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敵人以為紅軍可能走通富林的大道,一時半會兒到不了安順場。賴執(zhí)中留下一只準備逃命的木船,派一個班看守,又派部隊分頭在街上巡邏,守衛(wèi)他的“公館”,自己睡起了大覺。
晚上十點多鐘,楊得志找了幾個老鄉(xiāng),剛剛摸清了敵人在安順場布防的情況,就接到先遣司令劉伯承和政委聶榮臻的命令,要紅一團連夜向安順場敵人發(fā)起突襲,奪取船只,強渡過河。劉、聶首長親自向楊得志和一營營長孫繼先交代了戰(zhàn)斗任務(wù)。一營三個連分三路向安順場逼近,這時已是深夜,多數(shù)敵人已經(jīng)入睡,我軍從安順場東南面繞過一個敵堡,直插街心,迅速包圍了敵營部,不到三十分鐘,守軍全被我軍擊潰。在一營向安順場突進時,楊得志到路邊一間屋子里,想找個老鄉(xiāng)了解情況,突然聽到一聲喊叫:“哪一個?”通信員一聽聲音不對,立即舉槍高喊:“不許動,繳槍不殺!”敵人乖乖地繳了槍,原來這是幾個管船的敵人。楊得志叫通訊員把俘虜送到一營去,要一營趕緊去找船。營長孫繼先命令二連連長熊尚林和指導員黃守義去河邊搜尋船只。這時,幾個準備逃跑的敵人,剛剛乘船離開河岸,我軍發(fā)現(xiàn)后,立即向船頭打了一梭子機槍,幾個戰(zhàn)士邊跑邊跳入水中,敵人被迫把小船開了回來。
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是哪些人?
我軍繳獲了敵人留在河南岸唯一的一條小船后,劉伯承、聶榮臻趕到河邊,表揚了奪船的指戰(zhàn)員,找到一位四十多歲的老船工了解情況。楊得志站在河邊,用望遠鏡觀察對岸敵情。由于大渡河驚濤駭浪的咆哮聲掩蓋了南岸激烈的槍聲,北岸敵人還沒有發(fā)覺我軍已占領(lǐng)安順場。兵貴神速!劉、聶首長和楊得志團長一起決定,立即組織部隊渡河,并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一營營長孫繼先。戰(zhàn)士們聽說要組織渡河奮勇隊,一下子圍住孫營長,爭先恐后要參加。孫繼先與楊得志商量后,決定集中在二連挑選隊員。開始選了十六個人。參軍不久才十六七歲的二連通信員陳萬清,哭著爭著要去,把劉、聶首長和楊團長都感動了。孫繼先決定加上陳萬清,一共十七個人。有的文章曾說是十八勇士,是不對的。
但是,十七勇士的名字在各種記載中卻多有差錯。例如,當時《戰(zhàn)士》報上刊載的十七勇士名單中,把二連連長寫成熊上林,還有的書中寫成熊長林。據(jù)楊得志、孫繼先等同志說,應(yīng)該是熊尚林。這說明,就是原始記載也可能有差錯。還有幾個勇士也有不同的寫法。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時,總政治部百科編輯室經(jīng)過核查,最后認定的十七勇士名單是:二連連長熊尚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fā),副班長張表克,戰(zhàn)士張桂成、肖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fā)、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zhàn)士肖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5月25日上午九時,強渡大渡河戰(zhàn)斗開始。十七勇士每人一支沖鋒搶,一支短搶,一把大刀,幾個手榴彈和作業(yè)工具,登上渡船,沖破急流巨浪,向?qū)Π恶側(cè)?煲咏哆厱r,對岸的敵人突然烏壓壓地從山上沖下來,情勢十分危急。機槍排長李得才把兩只袖子一擄:“你來吧!”他握緊機槍,“突突突……”幾個連射,掃向前排的敵人,另外幾挺機槍也一起向敵人掃射。早已瞄準對岸敵軍碉堡的炮兵連長趙章成,僅有的四門迫擊炮,只有四發(fā)炮彈,卻要打三個敵軍碉堡。他憑著多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嗵!”第一發(fā)就擊中目標,接著又打中兩發(fā),敵人不知我軍只有四發(fā)炮彈,一聽炮聲,立刻慌亂起來。十七勇士沖過一個個巨浪,接近了對岸,為了分散敵人的火力,劉伯承命令司號員一起吹沖鋒號,迷惑和威懾敵人。十七勇士一個個飛身下船,迅速占領(lǐng)了渡口,為紅軍后續(xù)部隊渡河取得了立足點。
1957年,我曾拿著十七勇士的名單,到解放軍總干部部查閱檔案,但一無所獲。后來得知抗日戰(zhàn)爭期間,熊尚林在晉察冀犧牲了,其他十六勇士至今下落不明,但他們的英名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永世長存。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