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剛才我們通過王教授的分析,同時我們也看了短片中一些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說這個聽證會可以非常規(guī)范的進行,就可以解決水價這個問題嗎?我們的節(jié)目稍后繼續(xù)。
(播放短片)
解說:
始于1996年的中國聽證會制度,十幾年走下來暴露出來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大。1996年,當年實行的《行政處罰法》把它納入行政執(zhí)法程序,希望由消費者、有關部門代表、利益壟斷代表等組成聽證代表,匯集廣泛意見,使政策制定更為科學合理,出臺后得以更好的實行。但是,理性地看一下今年年末多個城市的水價聽證,似乎已經(jīng)很難實現(xiàn)這樣的初衷。
但是,面對如今的聽證會出現(xiàn)問題,爭論激烈似乎也不是什么壞事。面對民眾對聽證會的質疑,事實上我們也有這樣的困惑,哈爾濱的聽證會代表劉天曉,即使給他幾個小時的發(fā)言,濟南打瞌睡的代表即使不打瞌睡,福州不愿公開信息的代表即使公開了自己的信息,那么,這些城市的水價聽證會就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嗎?事實上,面對著公眾激烈的質疑,如今的聽證會也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在承擔著不應該由它承擔的責任。
傅濤(清華大學水業(y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必須有相對完善的成本約束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這個保障機制和約束機制靠什么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適度的公開機制。我剛才提到了,讓老百姓理性的參與這件事情。
解說:
針對今年多個城市舉行的水價聽證會,清華大學水業(y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今年專門為公眾整理了《水價十五論》。在這十五個問題中,既分析了水價上漲的原因,供水行業(yè)現(xiàn)狀,也提及產(chǎn)業(yè)調整和管理手段。在傅濤看來,各地的水價聽證會背后事實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水價改革,聽證會本身并不是百姓和企業(yè)之間進行的討價還價關系,而是公眾與政府的協(xié)商關系,水價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服務成本,而且要包括公眾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公眾支付的水價高低不僅僅取決于成本的高低,而根本上是取決于政府的財政政策的取向。公眾參與聽證會的本意是表達民意,實現(xiàn)政府與公眾的溝通,而不是讓非專業(yè)的公眾對供水成本進行專業(yè)性的審查,因為即使是專業(yè)人士,也很難在短期內對其成本的合理性進行有效判斷。
所以,幾個小時的水價聽證會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目前的水價聽證會已經(jīng)基本迷失。2009年,本來是中國進行資源價格改革的一個難得時機,但是,圍繞著聽證會上的爭吵,如果解決不好而矛盾激化,反過來或許也會對資源價格改革帶來阻力。
辛鳴(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任何改革都必須是配套改革,改革不可能單邊推進,任何改革都必須跟它當時所出社會發(fā)展大環(huán)境相適應,必須跟當時所處一系列改革步伐相適應,這樣,這個改革才能進行下去。
解說:
2002年,我國首場公開召開的全國性價格聽證會——鐵路價格聽證會在北京舉行,這一事件成為了當年年度百姓最關注的十大法制說法候選事件之一。如今7年過去了,中國的聽證會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在哪里?如何改進和提高?或許和資源價格改革出現(xiàn)的歷史時機一樣,中國的聽證會制度改革也已經(jīng)到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時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