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廟戲樓并排在山門兩側,一邊一個,左右對稱。西戲樓創(chuàng)建于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東戲樓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現(xiàn)存東西戲樓均為嘉慶五年(公元1801年)翻修。這兩座戲樓的布局為“并臺式”又稱“連臺式”,但在上面經(jīng)常唱的是“對臺戲”,兩戲樓并臺演唱,互競演藝,這在全國絕無僅有,而且還解決了群眾同時看兩臺戲的矛盾。亦有人認為倉頡是四眉四目,并臺戲樓是為了適應倉頡的四個眼睛所修建的。
每當過廟會時,主持廟會的社家,都要請兩班水平很高的戲班來倉頡廟聯(lián)臺“對”唱,唱得好的戲班“勝臺”,會得到社家的獎賞,唱得差的戲班“輸臺”,會被社家懲罰。這可算是最早的戲迷大叫板了。
戲樓“下場”門板上刻有一個袖手把望、笑容可掬的大頭娃娃,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它都會同你正目對視,民間遂有“大頭娃娃跟人轉匝匝”之說。此為倉頡廟一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