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quán)屬《國際先驅(qū)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zhuǎn)載,務(wù)必經(jīng)該報許可。)
《十面埋伏》能否獲得美國電影金球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它真的獲了獎,好事很可能會變成壞事。
美國電影金球獎即將揭曉。中國影片《十面埋伏》成為最佳外語片候選影片之一,該片又因為近日獲得《時代》雜志2004年“十大電影”榜首,成為獲獎大熱門。這讓許多中國影評人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該為它驕傲,還是繼續(xù)將它罵到底。
“鑒賞力更成熟”?
《十面埋伏》自從在國內(nèi)上映以來,“劇情荒誕蒼白”“故事缺乏邏輯和說服力”“對白幼稚可笑”等評語鋪天蓋地。但在美國,除了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外,它當日一經(jīng)上映就得到極高評價。
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說:“看《十面埋伏》一點也不像是在看一場電影,而像是走進一間富麗堂皇的宮殿。里面的每間房、每個結(jié)構(gòu)、每個角度都給人以愉快的感覺。而且,它并不是溫和地吸引著你,而是強烈地震撼著你,讓你在里面迷失……”
美國《滾石》雜志評論說:“你會看得眼珠子都掉出來!
美國網(wǎng)友則說:“漂亮的場景加上出色的演出,張藝謀完美地制作了世界上最完美的電影!
《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電影投資人張偉平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能夠獲得金球獎的提名,證明了這部影片的藝術(shù)性和價值,畢竟歐美觀眾的欣賞水平和鑒賞力要比我們更成熟一些!彼@種說法引起了很多國人的不滿,難道美國人真的比我們成熟?
感官體驗勝于劇情
其實,仔細分析那些美譽,就能看出一些門道。有美國觀眾說:“《十面埋伏》是一部中世紀中國的浪漫武術(shù)狂想曲。那里的人們擁有高超的武術(shù),超越了時間、空間等一切。他們戴著酷酷的帽子,就好像《臥虎藏龍》演得差不多。但是這個更好——更完整、更有力量、更傷感、更睿智、有更多戰(zhàn)斗、更多的馬匹和更多的‘章子怡’?傊粋字——‘好!’”
必須承認,《臥虎藏龍》成功于奧斯卡,《英雄》奪得美國首映周末票房冠軍,在東方武打片已經(jīng)連創(chuàng)佳績后,《十面埋伏》仍能給美國觀眾以新鮮感和震撼力,足見其確有過人之處。但在各種評論中,我們確實看不到對《十面埋伏》“硬傷”的涉及:情節(jié)、人物、內(nèi)涵、感染力。說到底,不是美國觀眾看不到,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期待。電影《英雄》“國家統(tǒng)一”的深度反倒讓他們覺得莫名其妙。美國觀眾要的就是感性、不一樣的韻味,以及極端化的新鮮感官刺激——在他們唯一關(guān)注的這個地方,確實看到了極至的東西。
而金球獎對《十面埋伏》的青睞,也更像一種電影類別上的補充,畢竟其他幾部影片都是劇情片,《十面埋伏》這種形式感極強的東西反倒顯得十分特別。
在美國觀眾的諸多評論中,有一點很有意思:《十面埋伏》沒有以性感與情色作為亮點,一切都那么唯美,電影中僅有一幕——章子怡一個誘人的背影,光滑猶如象牙般的背,展示著東方的神秘美與含蓄美。
實際上,眾多中國觀眾很不習慣的暴露鏡頭已被刪掉了,美國觀眾看到的是“刪節(jié)版”,所以國外評論里多少有一些盲目成份。
《十面埋伏》vs《深海長眠》
《十面埋伏》能獲獎嗎?
這不是很重要的問題,更有意義的問題是:如果它獲獎了,此事對中國及亞洲電影有怎樣的影響?先來看看與《十面埋伏》競爭金球獎的片子。
西班牙電影《深海長眠》,一部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電話鈴響,主人公雷蒙抬起頭,咬了一口頭上的小繩,小繩連著機關(guān),電話的免提啟動。他開始與人交談?30年了,癱瘓的他就這樣躺在床上,靠親屬發(fā)明的這些物件與世界聯(lián)系。整部影片中,他始終在微笑,始終在尋求安樂死。他和一位女律師有段精彩對話。
雷蒙:我不想我的過去,只想著前面。
女律師:前面是什么?
雷蒙:是死亡,有尊嚴地死去……你的前面也是死亡。
女律師:是這樣,不同的是,我并不“只”想著它。
雷蒙和女律師有了一種朦朧的情感,但他聽到身后的女律師摔倒并昏厥,他無法幫她,甚至無力轉(zhuǎn)身去看他的愛人,只能一遍遍絕望地呼喊,向著窗外。窗外是草地、原野、大海。幾天后某一時刻,唱機里音樂響起,雷蒙站了起來,走向門口……音樂停了,夢境結(jié)束,雷蒙仍然躺在床上。
整部影片哀而不傷,色調(diào)灰暗但總能見到微笑的臉和堅定的目光,生命因執(zhí)意離開而有了更大的敬重。這是實實在在的一部好片子。
“武俠路線”的最壞結(jié)局
如果《十面埋伏》獲獎,就可以看出整個好萊塢在感動與絢麗中選擇了后者。這將是一個信號,帶有趨勢性的信號,它將使許多導演更愿意重視形式,甚至以內(nèi)容為犧牲,也可以“投其所好”(如《十面埋伏》這一純粹古裝戲結(jié)尾的英文歌)。尤其像中日韓這樣有能力、有資金、對西方人構(gòu)成異域特色的國度,張藝謀曾經(jīng)說:“中國電影只能走武俠路線!边@對中國電影是怎樣的無奈。五千年文明,怎是一種類型所能涵蓋的呢?
最壞的推論是,“武俠路線”最終導致西方觀眾對這類片子習慣和厭倦。已有前車之鑒:胡金銓導演1971年拍攝的《俠女》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優(yōu)異技術(shù)特別獎”,此后出現(xiàn)了大量同類電影,但國外反應(yīng)冷淡。第二次在戛納獲獎的,已是20多年后王家衛(wèi)的《春光乍泄》。
冠上金球獎和奧斯卡美譽的影片就叫“藝術(shù)”;看到冠上“武俠”的片子就驚呼“古典美”?磥恚@兩個時代很快都要過去了。
來源:國際先驅(qū)導報 作者:馬若蕓 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