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章子怡的童年照片在網(wǎng)上散播。照片上的章子怡穿著鮮艷的童裝,抿著嘴笑得很甜蜜,像生活中任何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一樣可愛。
跟在這組照片后面的評論非常有意思。多數(shù)人都承認章子怡從小就是個美人坯子,但每個人使用的形容詞大不相同,有的人用的是漂亮、好看這樣的肯定性形容詞,也有的人用的則是一些不那么好聽的詞,甚至是帶侮辱意味的修飾詞。
這些不同的形容詞暴露了評論者對這位年輕而大出風頭的女明星的不同心態(tài)。照常理,一個中國人要是能在美國或歐洲發(fā)跡會給她增加一些特殊的光環(huán),美國的宇航部門、科學研究、政界出了一個帶點華裔血統(tǒng)的人報紙都會專門報道他,這表明中國人在最發(fā)達的世界中也毫不遜色。似乎可以成為全體中國人的驕傲。但章子怡所獲得的待遇卻恰恰相反。章子怡頻頻獲得好萊塢伸過來的橄欖枝,連美國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做了專訪,并預言她將成為中國首席女明星,這對一個年輕的亞洲明星并不容易。然而很奇怪,章子怡在國內并沒有獲得相應的贊美和肯定,許多人在網(wǎng)絡上把她的成功歸結為運氣、鉆營,把章子怡跟一些香港名人爆出的新聞聯(lián)系起來;也有的人直接說:就是討厭她,不知道為什么。
這種直接的表白最簡單,好像不太講道理,但也最真實。一種直覺,眼里看著好看,心里還是討厭。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一篇關于張藝謀的文章。張藝謀在中國電影界擁有無可匹敵的地位,也是為中國電影贏得巨大國際聲譽的導演,他的作品在外面很風光,但在國內被罵得一無是處,前段時間還有一批專家聚集北京,在“病人”缺席的情況下會診張藝謀。后來有位姓陳的學者解釋說,這是人們在發(fā)泄一種怨恨的情緒,人們對生活有不滿,但又不想或無力改變它,于是就極力地批評于己無關的事情,從而來獲取心理上的平衡。的確,絕大多數(shù)人跟明星毫無瓜葛,甚至連見都沒見過,但仍然可以對著空虛的影像咬牙切齒或熱情澎湃地說:我厭惡他(她),或我崇拜他(她)。大約,對于明星的愛憎是一種比較盲目的情感,多半只是自己一時情緒的隨口發(fā)泄。
既然公眾的愛憎只是一種情緒,沒有很多嚴肅的考慮,也不關其切身利害,那么個別星路不暢的藝人也就樂于利用人們的情緒博取些好處,于是有人愿意以丑聞博出位,故意地制造丑事、惡事引人們討厭、謾罵和關注,形象是倒了,可是知名度卻起來了。就算對順風順水的章子怡來說,這些莫名其妙的怨恨情緒對維持她的知名度也不無益處,因為,無論如何,人們看到章子怡這三個字總是忍不住去看個究竟。從純功利的角度來看,章子怡也不虧。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