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三月十九日電 題:臺北“捷運”印象
中新社記者 梁玉驥
入夜,臺北街道的上空,捷運列車帶著金黃色的車頭燈光呼嘯而過,在迷幻燈影下流逝于朦朧的街景中。
對于臺北市民來說,捷運(地下鐵)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捷運未通車前,臺北交通一片混亂,上下班高峰時段簡直就是“災難”。幾經規(guī)劃建設,一九九六年捷運木柵線通車。時至今日,臺北捷運共有木柵線、淡水線、中和線、新店線、板南線五條路線,總長六十余公里。從早上六時到午夜十二時,每日平均客運量達九十余萬人次。
根據記者的體驗,對于“人生路不熟”的游客和外地人來說,捷運是最為方便的交通工具。只要購買一張儲值“悠游卡”,便可以在各條線路間轉悠。捷運的優(yōu)點,一是覆蓋臺北市的主要觀光點;二是路線簡單,指示一目了然;三是可以避免交通擠塞之苦,尤其是在上下班的繁忙時段。
捷運淡水線途經的觀光景點,是臺北捷運系統(tǒng)中最多的,如淡水,關渡,北投,士林夜市,孔子廟,陽明山等,因為采用高架建筑,沿途景色一覽無遺。游客可以在大清早飽覽淡水的晨光景致,晚上到士林夜市邊逛邊吃,沿途在北投泡溫泉,到陽明山登高遠眺,或者逛游故宮博物院,觀賞芝山的人文自然景觀……臺北的朋友說,自從有了捷運,他可以在一天之內游歷臺北市北區(qū)主要景點,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臺北捷運在站體設計上頗花心思,其中最有特色的首推劍潭站。該站采用懸索式無柱結構建筑,由兩座高約三十米的塔門支撐,其跨越四十米寬度的“龍舟式”造型令人眼前一亮,難怪市民推選其為臺北市地標之一。
捷運在服務設施方面也值得一提。每到一站都用閩南話、客家話、國語和英語報告站名,不過擴音器的聲音還是小了些。若人有三急,不太費勁便可以在車站中找到廁所,口渴時可以使用自來水飲水臺。各站均設有服務亭,工作人員和顏悅色地為你提供退換車票、詢問路線等服務,站外設有出租車招呼站。此外,捷運還設有為視障人士提供了導盲磚及廣播系統(tǒng),為聽障者提供了信息顯示系統(tǒng)及警示燈,為輪椅、嬰兒推車及老年人設計的坡道及電梯,為婦女提供的夜間候車區(qū)、女性專用車卡,為小朋友提供的尿布臺及親子廁所等,都頗見用心。
捷運列車上禁止吸煙飲食,違者罰款,車上嚴格管制寵物的攜帶方式,在車廂內須關閉手機以保持寧靜。記者看到車站和車廂都比較清潔,即使是上下班的高峰期,車廂里也很少聽到大聲喧嘩,人們進出車站乘坐電動扶梯一般都靠右站,把左邊的通道讓給有急事的人。
有人說,臺北捷運不只是一種運輸工具,大大縮短了臺北市點與點的距離,還擴大了市民的生活版圖,改變了臺北人的生活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