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湖北網(wǎng)6月9日電(周芳)泥沙與水庫使用壽命息息相關(guān)。由于泥沙的長年淤積,古代的云夢澤消亡了,近代的洞庭湖逐步萎縮,黃河的三門峽水庫也差點淤廢,三峽水庫會不會面臨同樣的命運?
據(jù)測算,三峽水庫年平均入庫泥沙量達5億噸左右,如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水庫正常效益的發(fā)揮,縮短水庫使用壽命,而且會影響長江“黃金水道”的通暢。
“三峽大壩不會成為淤滿泥沙的死壩!”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委總工程師鄭守仁肯定地說。
原來,專家們已找到了對付泥沙的妙方——“蓄清排渾”,這一招已讓三門峽水庫起死回生。
“蓄清排渾”,就是汛期來沙較多時,在下游防洪承受能力范圍內(nèi)降低三峽水庫水位運行,讓含沙量較大的洪水順利排到下游;汛期過后,水中的含沙量少了,10月份水庫開始存蓄清水,保證發(fā)電和航運。
鄭守仁介紹,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已研究了近半個世紀,目前在北京、南京、武漢、重慶四地仍建有泥沙模型。
根據(jù)泥沙專家的計算,采取“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三峽水庫運行100年后、水庫沖淤基本達到平衡時,防洪庫容仍能保持86%,興利調(diào)節(jié)庫容仍能保留92%,這意味著三峽水庫可以長期使用。
而在水庫建筑物的布置上,更充分考慮了泥沙問題,他們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排沙出庫量。
如,三峽工程船閘、泄洪閘高程比兩岸電站低18米,下面布設了沖沙孔,保證了電站不會被淤積。還借鑒了葛洲壩的經(jīng)驗,設置了沖沙閘。
鄭守仁說,要減少入庫泥沙量,必須加強壩址上游流域內(nèi)水土保持工作。同時,三峽水庫的泥沙60%來自長江金沙江段,在長江上游干支流建造大型水庫可以攔截相當比例的泥沙。
據(jù)悉,長江上游金沙江上即將興建溪洛渡與向家壩兩座大型水庫,工程建成后,將減少金沙江流向下游的泥沙量達46%以上。(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