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秦德君
今天,關于反腐敗的話已說得夠多,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提升反腐敗績效,才能實現(xiàn)反腐敗績效的最大化。
治理腐敗的第一要件,是剛性鉗制而不是人的“思想覺悟”。人類制度的產生,正是為了補救人性缺陷。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反腐敗的基點,都不在于“覺悟”或“道德”的自律,而在于有剛性規(guī)則鉗制的他律。正如波普所說:“人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的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制度,以使這些權力被濫用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但我們絕不可能根絕這種危險!
因此,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休謨提出的“無賴原則”尤其值得我們思考和踐行。休謨認為,在設計任何政府制度時,應當把每個掌握公共權力的人都先視為“無賴”——在他們全部行動中,除了謀求一己的私利外,別無其他目的。這一“人人應當被假定為無賴”的原則,是一種“有罪推定”,這是制度設計的出發(fā)點。一項制度必須達到這樣的功效:即無論人們多么“壞”,通過強制性的鉗制功能,可以迫使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服務于公共利益。
“無賴原則”的道理,其實與旅行中“安檢”的道理一樣。在機場,所有登機者和行李,都必須通過X光機的安全檢查。事實上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已被“假定為”潛在的違禁物品攜帶者乃至恐怖分子,盡管事實上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能會那樣。但是為了確保安全,只有將所有人先假定為潛在的違禁物品攜帶者乃至恐怖分子,概莫能外地接受這種安檢。
在中國,林語堂也提出過相似的“無賴原則”。他在《中國人》一書中描述當年中國的情形時說:一個簡單而無情的事實是,如果你把這些官員當作正人君子,正如中國人一直做的那樣,結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會成為真正的君子,十分之九的人會成為無賴、騙子或竊賊。用監(jiān)獄相威脅,正如西方人做的那樣,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變?yōu)闊o賴、騙子或竊賊,十分之九多的人成功地使老百姓相信他們是仁人君子。結果你至少得到了一個表面上廉潔的政府。
“無賴原則”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切洞察。這對那些習慣于“品質”、“覺悟”偏好的人來說有點冷峻。但是,只有這種消極的前在預設,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這就是反腐敗的辯證法。
其實,道理很簡單,在一個由“人”組成而不是由“圣賢”組成的社會里,人的良好“覺悟”,人的“性善”等,雖然可敬,卻是極不可靠的。它們決不能作為社會治理的依據(jù),也決不能成為反腐敗制度安排的依據(jù)。廉潔、廉政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靠剛性規(guī)則“鉗制”出來的。對此,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杰斐遜有句名言一語道破:“不要再奢談對人的信任,而是要用憲法的鎖鏈,來約束他們不做壞事。”
(摘自《廉政瞭望》)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彥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