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自拍视频免费观看,最新亚洲人成无码专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健康新聞
    土豆番茄湯可改善腫瘤患者食欲 南瓜防感冒
2009年10月13日 17:14 來源:北京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在中醫(yī)理論中,食物如同中藥,也有各自的四性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其對于健康益處或禁忌,故有“藥食同源”之說。食物是我們維持生命、成長、保持健康的基礎。預防癌癥,遠離癌癥更要從日常飲食的點滴加以注意。

  玉米

  主要營養(yǎng)成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類胡蘿卜素、硒、鎂、鐵、磷等。

  食療效果

  含有類胡蘿卜素及葉黃素,可預防白內障;膳食纖維可改善便秘,預防腸炎、腸癌。鎂含有抑制癌細胞蔓延發(fā)展的作用。硒可在體內與致癌物質結合,將致癌物排出體外。

  醫(yī)生的叮囑

  玉米買回來存放時,不要去除包裹的葉片,最好使用報紙把玉米包裹起來,放進冰箱儲存,避免放在潮濕的地方,因為玉米一旦受潮,容易長出霉菌,產生黃曲霉素,可能增加致癌的幾率。

  營養(yǎng)師提醒

  玉米葉容易積存農藥,最好將外葉剝除,放入清水中充分清洗干凈。

  玉米不宜久放,放置過久,容易流失營養(yǎng)素和水分。

  中醫(yī)小偏方

  取玉米心3根切碎,加入600毫升水一起煮,濃縮至一半即可,每日飲用3次,對于合并腎炎的腫瘤患者有益。

  食物之間

  玉米+土豆=淀粉含量過高

  說明:玉米與土豆大量同食會使體內吸收太多的淀粉,經常大量食用,容易使體重增加,血糖上升。

  玉米+可樂=干擾鈣質吸收

  說明:玉米與可樂均富含磷,兩者若經常同食,可能攝取過多的磷,易干擾體內鈣的吸收與儲存。

  土豆

  主要營養(yǎng)成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C,鉀、鈣、鐵、鋅、鎂等。

  食療效果

  土豆中的醌類物質會把致癌物質轉變成水溶性物質,以利排出體外;酚類成分能抑制致癌物的活化,發(fā)揮抗癌作用;鉀能幫助機體排泄過剩的水分,收縮腎臟血管,有利尿作用,適合浮腫、心臟病與手術后腹瀉者食用。

  醫(yī)生的叮囑

  土豆含有極少量的毒性物質——龍葵素,適量食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是未成熟、已發(fā)芽或表皮顏色變綠的土豆,龍葵素含量會高出正常的土豆4至5倍,過量食用就會引發(fā)中毒癥狀。

  營養(yǎng)師提醒

  新鮮土豆富含酚類物質,對于癌癥具有抑制作用,將新鮮的土豆削皮榨汁飲用,效用最佳,只是口味令人較難接受。此外,土豆汁是極佳的制酸劑,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

  中醫(yī)小偏方

  取土豆200克,番茄100克與榨菜40克,加入適量水一起煮湯,酌加調味品后飲用,有助于提高腫瘤患者的食欲。

  食物之間

  土豆+芋頭=淀粉攝取過量

  說明:土豆與芋頭都是淀粉含量很高的根莖類食物,經常大量使用,容易攝取過多熱量,使體重增加。糖尿病患者若兩者同時食用,其中糖類含量太多,會使血糖上升。

  土豆+食用醋=干擾體內淀粉分解

  說明:土豆中的淀粉遇上食用醋中所含的醋酸,會干擾體內淀粉的分解,使淀粉在胃中滯留而發(fā)酵或腐敗,大量食用會影響健康。

  南瓜

  主要營養(yǎng)成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膳食纖維、類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鈣、鉀、磷、鉻等。

  食療效果

  類胡蘿卜素能強化黏膜、預防感冒、改善角膜干燥癥、夜盲癥與皮膚粗糙;膳食纖維能助消化,預防便秘與結腸癌,并能延緩小腸對糖的吸收速度;鉻可促進胰島素正常分泌,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醫(yī)生的叮囑

  南瓜的黃色是所含的類胡蘿卜素所致,顏色愈深者,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就愈多;如果食用過量,容易使色素沉淀,引起皮膚暫時性發(fā)黃,只要停止食用,就可以自然復原。

  營養(yǎng)師提醒

  南瓜所含的類胡蘿卜素耐高溫,加油脂烹炒,更有助于人體攝取吸收。使用南瓜做餡料時,不宜切碎或去除汁液,這樣容易使其中水溶性的營養(yǎng)成分流失。

  中醫(yī)小偏方

  肺癌咳嗽患者,可取南瓜200克與少量冰糖,加適量水煮至軟熟食用。放化療致脫發(fā)者,可取南瓜子放入鍋中,加水以小火慢煎后食用,每日20粒。

  食物相克

  南瓜+醋=影響淀粉分解消化

  說明:含淀粉的南瓜與含有醋酸的醋同食,會干擾淀粉的分解,使淀粉在胃中滯留而腐敗,不利健康。

  南瓜+豬肝=影響人體吸收銅

  說明:南瓜中的膳食纖維遇到豬肝中的銅,會降低對銅的吸收,還可能造成腹脹。(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腫瘤科 鄭紅剛)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