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23日電 臺灣《旺報》23日刊出署名文章《二代農民工不能吃苦?》說,在近年來“用工荒”中,關于二代農民工吃苦耐勞問題一再被人提及。若放在同齡人的社會層面,二代農民工吃苦耐勞性仍得到廣泛承認。吃苦耐勞不應只是農民工身上的特有質量,如果強加于某一群體,折射的很可能是我們潛意識中對農民工身份固化的某種歧視。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的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fā)研究會副秘書長崔傳義表示,新一代外來工的就業(yè)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與城市人相差無幾,渴望融入城市社會、成為真正的市民。平等意識比較強,要求平等就業(yè)、平等的待遇、平等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們的拼搏意識和進取精神還是比較強的,要求有所發(fā)展,相信只要努力拼搏,有適當?shù)臋C會,就能獲得成功。不過他還指出,不能吃苦耐勞也是這代外來工的一個劣勢。
在近年來的“用工荒”中,關于二代農民工吃苦耐勞的問題一再被人提及,言語之中有意無意地展露出對二代農民工眼高手低、不務實的些許不屑。與父輩們相比,在吃苦耐勞方面二代農民工似乎有明顯的落差。
不排除吃苦耐勞是父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不排除吃苦耐勞是一個人身上的優(yōu)良質量,不過,若放在同齡人的社會層面,二代農民工的吃苦耐勞性仍舊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到新生代農民工的關鍵詞,“吃苦耐勞”仍以58.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勤勞”以57.7%的支持率緊隨其后,排在第三位的是“奮斗”(46.4%)。
退一步講,即便不與富裕階層后代比較,相較于出生地不同的城市同齡人,同處于一個放飛夢想的年齡,二代農民工中的許多人不得不接受沒有太多社會資源,從零起步的嚴峻現(xiàn)實;不得不首先從事社會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為微薄的薪水;不得不一步步艱苦打拼的絕大多數(shù)人,仍舊無法實現(xiàn)城里人的夢想。
確實,父輩們可以勤勤懇懇、長期忍受低薪卻艱苦的工作,二代農民工卻擁有一個不甘于現(xiàn)狀的夢想。有必要指出的是,父輩們之所以更加吃苦耐勞,一方面緣于勞動本色,另一方面則因改革開放為他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更多途徑。實際上,相較于當時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近似于原始化的耕作,外出務工的那些工作的所謂艱苦性,在他們眼里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二代農民工則不然,既因他們眼界大力拓展,知識水平普遍提高,更因社會發(fā)展給了他們更多放飛夢想的機會。擁有更多夢想,這是人們生活朝氣蓬勃的表現(xiàn),也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必然結果。
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過程,本身就是物質豐足,提升勞動條件和待遇的過程。前人的努力打拼,本身就是不再讓后人重復他們貧窮與艱苦的命運。雖然我們倡導吃苦教育,但這種教育的本質只是在于,從短期體驗中激發(fā)昂揚奮進的動力。
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應當吃苦的命運。吃苦耐勞不應只是農民工身上的特有質量,如果將這一質量強加于某一群體,折射的很可能是我們潛意識中對農民工身份固化的某種歧視。(禾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