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0日電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日前坦承,他早年推行的雙語教學著重于死記硬背,是錯誤的方法,導致幾代人對華文失去興趣。馬來西亞《中國報》20日刊文說,大人物最不喜歡說“對不起”。李光耀為他當年錯誤政策而公開認錯,顯得難能可貴。令人贊賞的是,李光耀不單只是認錯,還做出承擔,要將造成的錯誤在有生之年糾正。
文章摘編如下:
一個問題︰最難說出口的話,是那一句話?
答案是︰“對不起”。
這句對不起,似乎被下了魔咒,令人難宣諸于口,令人不肯說、不愿意說,或者不敢說,因此便形成一種很少人說對不起的社會現象。
一場輕微的車禍,因為錯的一方不肯說對不起,不愿意認錯,爭執(zhí)起來,釀成傷人事件,小小的誤會,無意的失言,引起爭執(zhí),以致朋友翻臉,夫妻反目,往往就因為吝嗇那句對不起。
對不起這句話,包含認錯的意義,蘊藏請求原諒的心態(tài),這個時代,早已不流行認錯請求原諒的作為,所以“對不起”漸漸變成不通用言詞,越來越多人不喜歡使用。
尤其是大人物,最不喜歡說這句對不起,因為大人物已養(yǎng)成不輕易認錯的習慣。所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為他當年錯誤倡導雙語政策而公開認錯,便顯得難能可貴。
李光耀坦承,由于他的無知,導致連續(xù)幾代的學生,付出沉重的代價。他說,新加坡早年的雙語政策的實施方式,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令人贊賞的是,李光耀不單只是認錯,而且還做出承擔,他要將他造成的錯誤,在他有生之年“將它糾正過來”。
敢于公開認錯
沒有幾個大人物可以像他那樣,敢于公開認錯,勇于承擔糾正的責任,李光耀在這方面,便顯得與眾不同。
與李光耀比較起來,一般的大人物就缺乏認錯的態(tài)度,少了點道歉的胸襟。他們做錯事,說錯了話,受到指摘,被要求道歉時,通常都會迅速做出反應,板起臉孔、瞪大眼睛反駁︰“我沒有錯,為什么要道歉?”
也不要一竹竿打翻一船人,我們的大人物并非全都是死不認錯者,也有在做錯事,說錯話,坦然認錯的人,只不過是十分罕見而已。其中有的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說對不起,才會認錯道歉。
在這種情況下,就衍生出一種特定的道歉語言。特定的道歉語言中的“金句”是:“如果我的言論冒犯了某人,我愿意道歉”。如此的“愿意”,其實是不愿意,這樣的“道歉”是勉強的道歉。
相比之下,李光耀的承認犯錯,還承擔要將錯誤糾正過來,這樣的道歉,就顯得真誠,也凸出了他的寬闊的胸懷,所以令人激賞。(歐陽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