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長安街夜景。 中新社發(fā) 樊文軍 攝
資料圖:2008年7月23日,北京復興門橋綠地中擺放的“藝術瓷盤”造型。奧運臨近,北京長安街上又增添了一批造型優(yōu)美、別具一格的新景觀。 中新社發(fā) 陳曉根 攝
長安街凝聚中國人不同時期“精氣神”
中國成立后,長安街以“政治一條街”聞名,就此成為中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公共政治空間,每逢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數(shù)以萬計的人潮總是不由自主地涌向長安街,這股“精神合流”總會借特定載體噴薄而出,成為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時代記憶。
60年前的開國大典,30萬軍民涌入當時尚不寬闊的長安街,聆聽新中國向世界發(fā)出的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后來的影像資料顯示,那一刻全場歡聲雷動,更有人熱淚盈眶,彼時中國人對一個新生國家的期盼和憧憬,通過長安街30萬人潮表露無遺。
在強調集體精神的五六十年代,每年“十·一”長安街都會舉行國慶游行,其中隊伍里的“游泳大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十月的北京天氣已轉寒,但“游行大軍”身穿泳裝,光腳以正步方式走過天安門,即便下雨、渾身已凍得哆嗦起來,也都咬緊牙關保持隊型,這些細節(jié)展示出當時中國人對集體榮譽感、集體意志力的高度認同。
70年代的中國風云變幻,更在1976年經(jīng)歷悲喜兩重天,長安街上的人潮也不例外。這一年,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一度臂纏黑紗,手持白花,聚集在這條長街上為心目中敬愛領導人的離世流淚致哀,又在粉碎“四人幫”后敲鑼打鼓、一路放著鞭炮來到長安街,慶祝這個國家的重生,把長安街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國慶游行,北大學子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時打出的四個大字——“小平您好”說出了中國人的心聲,將國人對改革開放大略的全心支持表露無遺。當時坐在觀禮臺上的北大校長陳佳洱曾回憶,最初他看到這個私自打出的橫幅嚇了一跳,但結果發(fā)現(xiàn)鄧小平帶頭鼓掌,隨后人群里學生的情緒更加激動。這一透著濃濃人情味的官民交流舉動,本身就在印證中國社會日益擴展的開放精神。
歷經(jīng)30年改革開放,中國國力增強,漸成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人的生活中也幾番被喜悅、歡慶的洪流所激蕩,這種情緒在2001年7月13日長安街上的“午夜狂歡”中被放大到極致。當晚,北京“申奧”成功的喜訊從莫斯科傳來,長安街迅即被趕來的狂歡人流圍得水泄不通。沿街隨處可見臉貼紅旗、載歌載舞的人群,數(shù)萬自發(fā)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民眾更是與登上城樓的國家領導人齊聲高歌,堪稱萬人一心,舉國同慶。
2008年,長安街上的人流既曾含淚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猝逝生命,吶喊出“中國!加油!”,也曾聚在天安門廣場觀看慶祝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燦爛焰火,帶著悲喜交加的復雜況味,中國人迎來2009年——此時的新中國,即將走過六十年一甲子的輪回。
現(xiàn)在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已進入倒計時,在今年的慶典上,人流中的90后一代注定會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這些被稱為“心智成人化,行為幼稚化,做事極端化”的年輕面孔,將第一次站在長安街這一中國政治大舞臺上,他們有何感受,做何表現(xiàn),都將成為外界解讀未來中國人精神氣質的重要線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