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是一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是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國威,一支軍隊的軍威,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閱兵的記載。18世紀的西歐一些國家,閱兵式盛行于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莫斯科紅場閱兵震動了全世界。閱兵在中國源遠流長。相傳4000多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lǐng)夏禹,曾在現(xiàn)今河南嵩縣境內(nèi)的涂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lǐng)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示對南方部落首領(lǐng)的隆重歡迎。在中國春秋時期,也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
現(xiàn)代的閱兵通常是在國家重大節(jié)日或大型軍事演習(xí)中進行,一般分為閱兵式和分列式。閱兵式是指首長或貴賓在閱兵指揮員的陪同下,乘車、騎馬或步行,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分列式是指受閱部隊從檢閱臺前通過,接受首長或貴賓的檢閱。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十分重視閱兵。早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就先后舉行過3次較有影響的閱兵:一次是1934年8月1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江西瑞金縣大埔橋紅場舉行的規(guī)模較大的“八一”閱兵;一次是1944年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北上開赴抗日前線時,在延安機場舉行的閱兵;另一次是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從河北西柏坡抵達北平時,在西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
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jù)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wù)院本著厲行節(jié)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xiàn)閱兵條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xù)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直到1981年,根據(jù)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fù)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fù)閱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新中國建立以來共舉行過13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閱兵。
開國大典閱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天安門廣場。
這次閱兵活動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后第一次軍事盛典。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辈⒂H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閱兵司令員朱德總司令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檢閱了受閱部隊,并發(fā)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隨后,聶榮臻率領(lǐng)陸、海、空三軍受閱部隊的分列式由東至西從天安門城樓前通過。首先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是年輕的人民海軍,隨后跟進的是步兵、炮兵、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坦克兵和騎兵師。在步兵行進的同時,年輕的人民空軍各型戰(zhàn)機飛臨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及各界人民代表的檢閱。
這次閱兵,按閱兵式和分列式兩類程序進行,閱兵式在靜止狀態(tài)下進行,分列式在行進狀態(tài)下進行。閱兵式歷時兩個半小時。開國大典閱兵,以步兵、騎兵為主,有火炮119門,坦克和裝甲車152輛,汽車222輛,飛機17架,軍馬2344匹。海軍只有一個方隊,空軍只有17架飛機,1.64萬名受閱官兵中,技術(shù)兵只占3%。那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絕大多數(shù)是步兵。整個閱兵歷時兩個半小時。
建國5周年慶典閱兵
1954年10月1日上午10時,北京天安門廣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陪同下檢閱各部隊。隨后舉行了分列式檢閱,受閱部隊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廣場。受閱各方隊包括軍事院校、公安部隊、水兵、步兵、騎兵、摩托步兵、傘兵、炮兵、坦克、空軍部隊等38個方隊和4個飛行梯隊,受閱部隊共10384人。整個閱兵歷時63分鐘。
與開國大典閱兵相比,此次閱兵軍種齊全,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有較大提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