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他們的一舉一動無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記者就“80后”犯罪問題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教授。
“80后”犯罪的時代特征
記者:“80后”原是稱呼80年代出生的文壇作家,后來逐漸社會化,泛指出生在80年代的一代人,F(xiàn)在提“80后”犯罪,同樣是運用這個概念,即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現(xiàn)象,不知這樣的提法是否合適?
皮藝軍:“80后”出生的年代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轉折點,而成長于中國經(jīng)濟迅速增長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作為新生代,他們更加鮮活更加自如地融入社會生活。“80后”犯罪的提法雖談不上很科學,但對于我們科學地認識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是有幫助的。
記者:近年來,“80后”犯罪現(xiàn)象比較突出,經(jīng)常成為媒體報道的對象。在所有的犯罪中,“80后”犯罪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境況?
皮藝軍:“80后”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據(jù)重要位置。據(jù)公安部2005年統(tǒng)計,1987年全國刑事案件的立案數(shù)為57萬件,到了2005年則達到了464萬件。其中未成年人占犯罪總數(shù)10%,可以推估,到了2005年前后,全國大約有46萬左右的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率的這一增長時期恰恰是“80后”成長的關鍵時期。
記者:這么說來,“80后”犯罪是伴隨改革開放出現(xiàn)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犯罪在其他年齡段也時有發(fā)生,為什么我們要如此關注“80后”犯罪并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呢?
皮藝軍:建國后的前30年,犯罪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犯罪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正是從上世紀80年代情況才開始發(fā)生變化。如果說80年代初期的犯罪還與“文革”所產(chǎn)生的負向作用、社會轉型的初始階段相聯(lián)系的話,90年代中后期的青少年刑事犯罪,就基本體現(xiàn)了“80后”的特點?梢钥闯觥80后”已經(jīng)在青少年犯罪人員的主體部分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也就是說,“80后”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從價值觀上已經(jīng)不再體現(xiàn)出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特點,而是體現(xiàn)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特點!80后”違法犯罪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帶有這特定歷史時代的烙印。這就是我們要重視研究“80后”犯罪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記者: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出生成長的“80后”,其犯罪是否與社會變革、文化流變有關?
皮藝軍:人類文明發(fā)展所需要的土壤與犯罪所需要的土壤其實是同一塊土壤。文明發(fā)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如社會的開放、體制的改革、經(jīng)濟的活躍、商品化的大趨勢、人財物的大流動、個性的解放、文化的多元等等,這些要素同樣也是犯罪的生成發(fā)展所必須的。但80年代之后社會價值觀念上出現(xiàn)的多維、紊亂和失范狀態(tài),在文化上出現(xiàn)多元化,無數(shù)種亞文化觀念和亞文化群體涌現(xiàn)出來,其中當然也就包含著違法亞文化這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
“80后”有新的價值體系,對金錢、人生、家庭、教育、朋友、兩性交往都有了全新的定位。這種新的價值體系必然與他們中犯罪人群的犯罪動機、心理和行為方式相聯(lián)系。與80年代之前的犯罪相比,他們有更為明確的牟利需求和急迫的消費欲望,有著對金錢的強烈渴求。他們在價值觀上的混沌狀態(tài),使他們對于走向成功和實現(xiàn)自我有著強烈的追求,同時對于滿足需求的手段又缺乏明確的分辨能力。這就必然形成了在行動目標與手段運用上的尖銳矛盾。他們的獨立性更強,這使得他們在經(jīng)濟上向父母索取的同時,又可能獨立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當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時,他們便有可能自行其是。在消費欲望、物質享受、兩性交往方面等的強烈刺激下,是否能經(jīng)受這種強有力的誘惑,而繼續(xù)遵循傳統(tǒng)文化價值所指引的方向,對“80后”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在80年代以前是從未出現(xiàn)過的。
暴力犯罪較為突出
記者:多元的價值觀為“80后”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但同時也滋生了犯罪的土壤。他們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犯罪類型,而哪一種犯罪類型更加突出呢?
皮藝軍:暴力化傾向日趨嚴重,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暴力犯罪的持續(xù)上升、重大案件上升幅度大都說明了“80后”的暴力犯罪傾向的新變化。這一類型犯罪中,搶劫和傷害犯罪增長最快。由于這類犯罪是針對人身或財物的,大都是在公共場所實施的,所以,搶劫、傷害犯罪比其他暴力對于社會安定的影響要更為嚴重。搶劫犯罪的上升意味著“80后”有著十分強烈的消費欲求和對財產(chǎn)的占有欲。
犯罪形態(tài)團伙化的特征增強,有的甚至帶有黑社會性質。犯罪人文化水平層次在上升也是“80后”犯罪的特點,其中大學生犯罪的增長速度較高。
未成年人保護法應具有操作性
記者:對于“80后”犯罪,從法律的角度看,在保護和懲戒機制方面有什么值得我們反思的?
皮藝軍:“80后”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但對于“80后”犯罪,要像對任何青少年問題一樣要強調的就是社會責任。這從國際社會所通行的“國家親權主義”(主張國家為孩子的最終照顧者,政府應積極主動介入兒童的照顧與教育事務,以充分保護兒童,并促進兒童健全發(fā)展)就可以得到答案——國家和社會要為孩子所遭遇的所有問題承擔責任。
我們至今仍在運用成人的刑法去對付少年犯罪。兒童保護的理念遠未進入司法層面。目前對待未成年人犯罪,逮捕率仍然居高不下。我們至今也沒有制定出來一部具有實體和程序意義的獨立的少年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重在倡導而難于操作實施,這并不是孩子權利的憲法。說到這里,我們的社會和政府要承擔什么責任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就是徹底從觀念誤區(qū)中走出來,徹底放棄成人社會的家長制作風,真正把兒童權益當作與成人權益同等重要的。
社會應反躬自省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80后”犯罪現(xiàn)象?在“80后”身后,還有“90后”等廣大的青少年,關注“80后”犯罪現(xiàn)象,對于預防“90后”犯罪有何借鑒意義?
皮藝軍:在可以預見的歷史時期,青少年犯罪是一個社會中的正常現(xiàn)象,是一個社會在成熟、發(fā)展和改革中必然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80后”犯罪的出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社會問題的最佳視角。從這個視角,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年輕一代在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上都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面臨“80后”犯罪,社會也開始反躬自省,從“80后”的犯罪原因中去檢討在轉型期所始料不及的社會流弊,也就是那些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種種罪因,如社會價值觀上的混亂與失范;利益驅動與金錢至上,家庭解體和不當家教;教育中的應試教育、淘汰式教育對差生的邊緣化;文化市場管理方面的混亂(比如網(wǎng)絡游戲充斥著大量的暴力和色情信息,而青少年又是其主要的玩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成人社會對孩子所施加的壓力等等。這種反省最終使我們意識到,對青少年犯罪的控制,實際上是對社會體制的改革和負面文化的改造。(吳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