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印度試射本土版“愛國者”——“大地二型”導彈的目的之一,是在與美談判引進“愛國者3”反導系統(tǒng)時提出更高要求,防備美國人“留一手”
據印度國防部報道,本月27日,印度軍方在孟加拉灣上空成功進行了一次導彈攔截試驗。
這次導彈攔截試驗使用的是兩枚印度國產“大地二型”導彈,它是“大地一型”陸基短程彈道導彈的空軍版本,于1996年首次試射,使用液體燃料推進,安裝有慣性制導和有源尋的制導裝置,不但能攜帶常規(guī)彈頭,還能攜帶核彈頭,射程達250公里,是其“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要用于打擊縱深目標的戰(zhàn)術支援型地對地導彈,“大地二型”突然在導彈防御系統(tǒng)中亮相,讓世界傳媒大跌眼鏡。美聯(lián)社指出,印度宣稱通過試驗驗證了許多自研的攔截導彈相關技術,如果該型導彈真的具備攔截能力,那將意味著它的國防實力有了大幅躍升。
從“洋反導”到“土反導”
導彈防御系統(tǒng)在印度并不是什么新名詞。早在1983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就制定了“導彈綜合發(fā)展計劃”。1996年8月,印度國防部在年度國防報告中首次提出導彈防御戰(zhàn)略。印巴核實驗風波后,印度開始籌劃區(qū)域導彈防御系統(tǒng)建設,并于2002年制定“盾牌”導彈防御計劃。2005年12月,印度國防研究發(fā)展局宣布正式啟動導彈防御系統(tǒng)計劃,準備于5至6年內形成實戰(zhàn)能力。
在導彈防御系統(tǒng)建設過程中,印度始終面臨著是從國外直接引進還是自我研制的問題。歷史上,印軍裝備一向以進口為主,長期戴著“聯(lián)合國軍”的戲謔頭銜。這一問題在導彈防御系統(tǒng)中同樣突出。近年來,印度曾分別與以色列、俄羅斯和美國洽談購買反導系統(tǒng),先后購進和租借了“S-300”、“安泰2500”防空反導系統(tǒng)和“青松”警戒雷達等裝備,具備了對彈道導彈的部分防御能力。
由于引進渠道過于復雜,加上外國供貨商常以政治和技術原因設限,各種洋武器不僅很難形成整體合力,還隨時面臨質量和貨源危險,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國產“大地”導彈防御試驗的進行,也是印度宣布撥款111億盧比采購54枚“大地二型”導彈的根本動力所在。
還想引進正版“愛國者3”
經過長期努力,印度現(xiàn)在已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防科研和軍事工業(yè)體系,不過因為技術落后、管理不善,國產武器研發(fā)始終存在成本高、周期長、質量次、配套差的問題。時至今日,印度70%以上的軍事需求仍然需要從國外獲得,軍火交易額連年創(chuàng)下世界新高,這讓素來對軍事實力很驕傲的印度人有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或許出于這種考慮,導彈攔截試驗成功后,印度報業(yè)托拉斯援引一名不愿公布姓名官員的話說,印度沒有放棄購買現(xiàn)成反導系統(tǒng)的打算。放眼全球,美國是能滿足印度諸多需求的首選伙伴。早在2001年5月,印度政府就突然改變批評政策,宣布支持美國發(fā)展導彈防御系統(tǒng)并提出購買“愛國者三型”導彈防空系統(tǒng)。出于地緣戰(zhàn)略需要,美國也積極“拉攏”印度,公開扶持印度成為軍事強國,不但派出專家組到印度介紹“愛國者”技術細節(jié),幫助論證導彈防御系統(tǒng)部署可行性,還邀請印軍到美國本土觀摩導彈攔截模擬演練,雙方并就聯(lián)合開發(fā)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一事達成原則協(xié)議。
實際上,由于對鄰國和印度洋的共同關注才是雙方的最大利益契合點,美印合作的范圍從來就不止導彈防御系統(tǒng),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也占有更重分量。繼上月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法倫上將訪印和兩國海軍舉行“馬拉巴爾06”大規(guī)模海上演習后,本月中旬,雙方又在新德里舉行防衛(wèi)政策組織會議,進一步討論海上軍事合作架構,顯示雙邊軍事關系已步入蜜月階段。
“印度版愛國者”是談判籌碼
當然,印度也明白,美國人的熱情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實在。印度軍方的一位高級官員曾公開表示,導彈防御合作是一項長期工程,美國還需要很長時間來使得技術變得可靠而可行,而印度所面臨的復雜核威脅遠不是一個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就能解決的。
可以想見,以這 次“大地二型”導彈攔截試驗為籌碼,印度將堅持推進本國國防工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可能向美國提出更高的合作要價,這將給一貫喜歡在合作時“留一手”的美國人制造不小麻煩。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作者: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