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鄒高
炒房、炒煤、炒棉、炒黃金、炒商鋪、炒油田……
溫州人,這個中國最具商業(yè)智慧的群體,以其敏銳的市場嗅覺,總能找到埋著黃金的寶地。他們的出手闊綽和抱團效應,使得他們每涉足一個地區(qū)、一個行業(yè),所動用的能量總能攪得人心惶惶——這些可怕的溫州人!
他們是最懂得理財和投資的一個群體。這些大大小小的溫州老板早年靠修鞋子、賣紐扣、做打火機,辛辛苦苦積累下本錢,現(xiàn)在則費盡心思琢磨怎樣“錢生錢”。沒受過多少教育,沒請過投資顧問,他們以一種與生俱來的草根智慧和地域習性,敏銳地捕捉到任何一個讓財富增值的機會。
令人恐慌的炒房團
全國人民知道溫州人善“炒”的印象,最初從掃蕩全國的“溫州炒房團”而來;而民間對溫州游資的恐慌,也是來自“炒房團”。
“炒房”的風潮最早是從溫州人自家門口開始的。從1998年到2001年,溫州的民間資本進入房地產,促使當?shù)胤康禺a價格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市區(qū)房價快速從2000元/平方米左右,飆升到超過7000元/平方米。一度,溫州竟幾乎無房可炒。
到了1999年,溫州的民間資本開始進入上海、杭州等地的房產市場,并逐漸形成規(guī)模效應。2001年,第一支購房團前往上海,與此同時,另一支購房團前往杭州。以此為始,溫州炒房團所到之處,當?shù)胤績r一路飆升。
跟他們做生意的風格一樣,溫州人購房也喜歡集團作戰(zhàn),只要一人看中某一房產,必會召集親戚朋友前往搶購,往往一人幾套、幾十套地購買。所以,房產商、房產中介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能“搞定”一個溫州人,就能在短時間里把樓盤大量地拋售出去。
身價不菲的大老板們,能量自不必說。多數(shù)普通溫州人,又是如何撬動如此龐大的一筆炒房資金的呢?
在溫州人的炒房資金來源中,民間借貸是主要籌資方式。房產投資者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自有閑置資金、企業(yè)資金、民間借貸和股權集資。使用最后一種籌資方式的往往是一些大動作,非一套或幾套房子的“小搞搞”,很有可能是買下整整一幢樓。借貸方以月利息3分(折算年息36%)通過溫州民間的地下錢莊借,在投資機會熱的時候,利息有時甚至高達七八分。而且,這些人有時候相互擔保,親戚鄰里也因為借貸關系,而徹底綁在一起。
2006年,據(jù)《中國證券報》報道,來自溫州銀監(jiān)局的抽樣調查顯示,當時溫州民間流動資本約有1900億元,其中至少有400余億元常年跨區(qū)域流動。實際上,很早之前就有業(yè)內人士預測說,溫州市擁有5000億元的民間資金,外流到全國各地的資金則在3000億元左右。
這些可怕可敬乃至可恨的溫州資本每到一處,當?shù)氐姆績r就不斷暴漲;每到一處,溫州人都被當?shù)厝艘暈楹樗瞳F。媒體、當?shù)匕傩湛谡D筆伐。
“對抗不了”的宏觀政策
滿地生長的草根,生命力再頑強,總難和外部的大風浪相抗衡。種種跡象表明,溫州民資已越來越清晰地受到宏觀調控力量的打壓。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溫州商人就進入了山西能源市場。當時,國內煤價低迷、煤礦效益不好,煤礦和礦山幾乎無法從山西本地的銀行得到貸款支持。而煤炭是個高投入產業(yè),山西的煤老板們自有資金有限,來自溫州的投資者就充分發(fā)揮溫州民資豐厚的優(yōu)勢,采用民間借貸的方法進一步籌集資金,一批掘進隊經理或職工順理成章將沉淀的資本就地“轉業(yè)”。當時,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在山西任何一個產煤市縣,都活躍著溫州炒煤團的身影!
幾乎如出一轍,溫州資本的觸角悄悄地伸到每一個有豐厚回報的行業(yè),地產、煤炭、棉花、油田、水電站……當野草的根企圖進入那些國有企業(yè)壟斷、政府管制的行業(yè),巨大的風險也隨之而來。
2005年年底,風云突變,國家開始對煤炭行業(yè)進行整治,對不達標的小煤窯實行關、停、并政策。寒流之中,溫州“炒煤團”的發(fā)端地——平陽縣水頭鎮(zhèn),部分炒煤資金開始回撤。央行平陽支行在一份文件中稱,對外投資煤礦的資金流出量逐漸減少,存款增幅出現(xiàn)回升現(xiàn)象。一些撤出晚的溫州商人,損失慘重。在一家六個溫州人合伙投資的小煤礦里,平均下來,每個人前后至少賠了200萬。
在宏觀調控的大形勢下,溫州人在房地產、煤礦、石油等領域的投資相繼遇阻后,在投資決策上開始尋求專業(yè)的咨詢和服務了。調查顯示,有70.7%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更加詳細豐富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幫助;有41.3%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更為方便的金融機構網(wǎng)點的幫助;有28%的投資者希望獲得個性化的理財專家指導等。
溫州人也有他們的委屈——需要我們錢的時候,把我們當座上賓,等開始出效益了,就想著把我們趕走;再說,如果不是房市供求關系和經濟增長的緣故,光憑我們溫州人,能把房價抬得這么高嗎?
究其根本,盡管溫州人一直不停地尋找回報豐厚的投資機會,卻始終沒有按照一條有序的軌道進行正向積累;盡管腰纏萬貫,依然不過是一個弱勢的群體。因為敢于冒險,他們在早期的開拓中往往獲得豐厚的回報,一旦投資環(huán)境改變,他們卻只能是最終利益的觀望者。而且更不幸的是,他們往往不能選擇平靜地離開,而是在嘹亮的道德號角的討伐聲中,匆匆離場。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和權利。平心而論,沒有人有資格對溫州人多加譴責。
在中國近30年的經濟改革進程中,作為經濟民營化力量的標桿抑或旗幟,溫州人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蛟S是近30年夾縫中生存的歷練,大風大雨過后,草根的溫州人仍然筋骨不傷——賺不到錢了,大不了就撤。
股冷淡們的“股瘋狂”
削尖腦袋,吃苦耐勞,精明能干,對錢有非凡嗅覺,這當然是溫州人的脾性。然而,對股市這個看似最有誘惑力的市場,溫州人卻一直敬而遠之。人稱——“股冷淡”。
溫州人的“股冷淡”,讓同樣以精明、“愛算計錢”的上海人很不懂,早年曾把這當作一項重大新聞。很簡單,對于那些搞不懂、摸不著的虛玩意,溫州人害怕,即使有人玩股票,也偷偷摸摸的——那會被看不起,證明沒本事融到資金、不務正業(yè)。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06年開始,沉寂多年的中國股市蓄勢發(fā)力,上證指數(shù)從1000多點一路猛漲,到2007年8月中旬到達5000多點的高位。
在利潤翻倍的強大誘惑下,家底豐厚的溫州人也按捺不住了,他們暫緩在外投資的其他打算,陸續(xù)清理手中能夠變現(xiàn)的“籌碼”,將套現(xiàn)來的資金劃回溫州的賬戶。據(jù)溫州中小企業(yè)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近幾個月以來,僅從上海、北京樓市撤回來的溫州民資就有三四百億元。
一些有錢人直接介入了股市。老板太太們炒股,替代了平日里的搓麻將,一些老板干脆將資金委托給一些有經驗的“高手”打理。當這些溫州老板們開始炒股獲利后,更多的普通溫州人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2006年、2007年,全國人民在股市上折騰得起勁。溫州的股民一邊算著股票、基金賬戶上的利潤率,一邊守著自己的底線——小玩玩而已,“賺一筆就走”,流到股市的閑散資金不是主流資金,在溫州人的眼里,能錢生錢的投資渠道多得很,股市不過是多了一個選擇。如果賺不了錢,就撤出資金。
下一步,溫州人會“炒”什么呢?——這不,全國人民都眼巴巴地等著看呢。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