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14日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后,中日關系將走向何方?香港的時事評論員邱震海在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就此撰文指出,中日關系不可逆轉,而且靖國神社問題再起風波的可能性不大,安倍突然辭職給剛剛柳暗花明的中日關系可能會帶來變數(shù),但不會使之出現(xiàn)大動蕩,基本上會沿著安倍已經(jīng)拓展的道路前進。
文章內(nèi)容如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天宣布辭職,他表示自己已經(jīng)失去“凝聚力”。日本內(nèi)閣幕僚長表示,安倍辭職是因為健康原因,因為上月亞洲數(shù)國之行后,安倍的健康狀況受到了嚴重損害。
輿論傾向于認為,安倍辭職的真正原因是民意支持率不斷下跌,在政壇的支持度無以為繼。稍早前,安倍表示,若他推動的反恐特別法在國會無法通過,他將辭去首相職務。安倍上任后,閣員接連爆出丑聞,農(nóng)相、防長接連換人,導致自民黨在參院改選中受到重挫,這是他下臺的真正原因。
中日關系不可逆轉
對中國來說,安倍辭職帶來的一個首要問題是:中日關系將走向何方?必須承認,安倍上任后雖然在內(nèi)政問題上步履艱難,但在外交上屢有建樹,尤其是在修復對華關系方面。將近一年來,中日恢復了高層往來,建立了共同研究歷史小組,軍方往來也全面恢復,原因在于安倍外交相對務實,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比較克制,沒有做出令中日關系大幅動蕩的舉動。
因此,安倍下臺后,人們自然很關心一個問題:下一任日本首相是否會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延續(xù)安倍目前的做法?筆者的觀點是:安倍突然辭職給剛剛柳暗花明的中日關系可能會帶來變數(shù),但不會使之出現(xiàn)大動蕩,基本上會沿著安倍已經(jīng)拓展的道路前進。筆者的分析基于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安倍辭職的主要原因是內(nèi)政問題,而非外交問題,更非中日關系。從中日關系來看,人們最關心的靖國神社問題,通過小泉時代以及安倍時代,孰是孰非已經(jīng)清楚地擺在人們面前。小泉執(zhí)政五年半,中日關系迭入歷史谷底,其后果人們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而且由于中日關系正在經(jīng)歷一個有史以來最為艱難、漫長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中日關系在歷史問題上的波動,反而妨礙了對真正矛盾的聚焦。
相反,安倍上任后,雖然中日結構性矛盾依然,但由于他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比較克制,因此中日關系的氛圍得到大幅改善;這不但有利于中日關系的短期和表層的改善,而且也使兩國從政府到民間都有從容的心情,來聚焦兩國真正的結構性矛盾。
靖國神社再起風波可能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不到的“安倍時代”若說在中日關系上真正有所建樹,那就是為中日關系設立了一種人所皆知而又不可逆轉的模式,那就是:新一任首相只要循著安倍的模式行事,中日關系就有望穩(wěn)定發(fā)展,反之則必定再起波浪。而中日關系一旦再起類似“小泉時代”的波浪,那將是任何一個日本領導人都難以承受的代價。
另外,從目前呼聲最高的幾個人選來看,麻生太郎雖然內(nèi)心保守,但在過去一年擔任外相期間,基本上是安倍外交政策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且在“八一五”日本戰(zhàn)敗日,麻生也與安倍內(nèi)閣的大部分成員一樣,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因此,若麻生就任自民黨總裁和首相,他將十分清楚,遵循或逆反安倍的對華風格將分別意味著什么。
至于日本媒體近日傳聞的谷垣和福田兩人,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本來就持反對態(tài)度,因此就更不會有問題。
其次,筆者曾多次指出,中日之間的矛盾非時間性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靖國神社問題只是連串結構性矛盾的表層情緒化反應而已。既然這樣,這些結構性矛盾不會因為某一領導人的更替而有所改變。換言之,中日的結構性矛盾不會因為安倍留任而有所改觀,因此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安倍下臺而突然惡化。中日關系將繼續(xù)循著既有的邏輯向前發(fā)展,即磨合與沖突兼有,防范與合作并存。
問題是:下一任日本首相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不太可能做出出格舉動的同時,其個人對中日結構性磨合的態(tài)度與風格,有可能影響中日在包括東海談判、中美日互動、釣魚島等一系列艱難問題上的磨合。
如上所述,麻生就其理念和性格而言屬于強硬派。雖然其參拜靖國神社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上述一系列敏感問題上顯示強硬作風,并非沒有可能。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則中日關系出現(xiàn)短暫風波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毒化程度估計不會達到靖國神社造成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