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救援】
救生艙先空載試驗
新京報:救援持續(xù)了超過24小時,你一直在現(xiàn)場嗎?
郝恒:是的,因為我必須隨時待命,應付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
新京報:據(jù)你觀察,救援隊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郝恒:12日,救援方在井口搭起了一個五個腿的架子,把卷揚機準備好,做了空載救生艙的實驗。
10月13日,我5點就起來了,因為我也需要和救援隊保持一致,在機器旁待命。
在正式救援前,救援隊上下空載了三四次救生艙。此外,還要先送五名救援人員下礦井,為礦工檢查身體,并講解如何操作救生艙。
新京報:第一名礦工救援花了多久?
郝恒:第一次從放下膠囊到拉上來共花了將近50分鐘。因為中間要等救援人員講解怎么操作救生艙等,花了點時間。后來快多了,17分鐘后就能放下去,快的9分鐘就拉上來一個。
新京報:第一名礦工升井時,現(xiàn)場什么反應?
郝恒:礦工是帶著特制墨鏡出來的,大家都很激動,歡呼和掌聲一片。第一個人順利出來,意味著所有人得到救援的希望非常大,很多人都掉了眼淚。
我因為要守在駕駛艙里,沒法出去和大家一起慶祝,就鳴笛表示祝賀?吹降V工和家人們抱頭痛哭,我心里也特別激動,我從沒類似的經(jīng)歷,那種感覺說不出來。
新京報:最后一名礦工升井,你們也才能松口氣?
郝恒:還不行,底下還有五個救援人員呢。第二天快九點時,最后一名礦工升井,到了十一點才把所有人都拉上來。
那里晝夜溫差大,晚上凍得厲害。但晚上光線有利于礦工眼睛恢復,所以晚上大家加班救援,一半以上的礦工是晚上救出來的。
【應急設計】
避難所、救生點起作用
新京報:這次救援成功,你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郝恒:我也和當?shù)氐木仍畬<液唵谓涣鬟^,我們都認為最重要的是開始被困在地下的17天,礦工們熬了過來,此后的救援就是時間長或短的問題了。當?shù)氐V道有許多針對礦難的設計,這成為礦工逃生和生存下來的關鍵。
新京報:具體請你介紹一下。
郝恒:我看過他們在礦道里的錄像,圣何塞銅礦的礦道是彎曲的,連小型的卷揚機都進不去。專家說這樣的好處是,除了暫時阻斷坑道通路外,在礦內(nèi)其他區(qū)域的人員不會立即遭遇掩埋窒息威脅。
礦道里井下緊急避難所,礦工就是躲在那里逃過礦難的。
此外,在礦道內(nèi)每隔數(shù)十米就設有一個救生點,儲存了水和食物。正是依靠礦井內(nèi)多個救生點,加之經(jīng)驗豐富的工頭對食物進行了合理分配,礦工們才堅持了如此長的時間。
這些都很有借鑒價值。
新京報:救援本身,有哪些你認為比較有特點的措施?
郝恒:我到的時候,救援通道還在鉆挖。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通道同時開掘,分別使用的不同的鉆頭。我得知的是井鉆和旋挖鉆。這樣,有一條鉆通,礦工就可得到救援。
另外,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旋挖鉆挖好的通道進行緊張排管的同時,在其他備選救援點,排管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即使在最后一名礦工被救出之前,備選點的施工仍在進行。
此外就是輸送管道,這個細細的管道很早就挖通了,將食品和信息運至井下。我沒見過輸送管道,因為這根管道事關礦工生死,只有專家、個別救援人員和家屬才能接近,平時看得很嚴。
【信息溝通】
政府每天公布救援進展
新京報:在礦工心理健康方面,當?shù)鼐仍牪扇×四男┐胧?/p>
郝恒:為了消除井下礦工的焦慮絕望情緒,救援隊將可實現(xiàn)視頻通話的微電子設備送至井下,心理醫(yī)生經(jīng)常通過輸送通道進行遠程輔導,家屬們也經(jīng)常過去通話鼓勵他們。
新京報:家屬們住在哪里,允許隨意活動嗎?
郝恒:家屬們集中住在礦井附近搭的帳篷里,由政府負擔所有開銷。他們不能隨意進入救援現(xiàn)場,但救援人員經(jīng)常開著大巴拉他們進去看以及與親人通話。別的活動不限制。
新京報:到現(xiàn)場報道救援的記者有多少,對記者采訪有限制嗎?
郝恒:平時注冊的各國媒體就有一百五十多家,應該是注冊了就可以采訪吧,經(jīng)常有三四百名記者在救援現(xiàn)場和附近轉悠。
但礦工升井當天,處于安全考慮,是限制記者采訪的,除了國家電視臺之外,禁止其他媒體到救援點附近。當?shù)卣o記者畫了個山頭,我一眼望過去,滿山頭黑壓壓的,據(jù)說有將近2000人。
新京報:家屬們情緒如何,是否會和救援方發(fā)生沖突?
郝恒:我到達時家屬們情緒都比較平靜。當?shù)卣刻於及l(fā)布救援進展信息。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發(fā)布的信息都是最保守的估計,正常救援速度都高于保守估計。所以,救援速度經(jīng)常出現(xiàn)突飛猛進,家屬們都備受鼓舞。
家屬們和救援人員沒什么沖突。救援隊經(jīng)常把他們集中起來,介紹救援方案和進展,包括一時不順利的原因。許多心情急切的家屬也就理解了。
救援方案也會考慮到他們的心情,例如選了效率最高的一種。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