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帶來的暴雨并未能給火熱的廣州房地產市場降溫。
繼續(xù)觀望,還是馬上出手?很多人似乎都已找到了答案。
當開出租車的老王還在盡力彌補年初錯失的購房良機時,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梁坤已經在南海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不僅是他們,在廣州有更多的人都選擇在這個時候搶先出手。
實火還是虛火?剛性需求還是“羊群效應”?理性的購房者還是盲目的炒房客?一方面是高度成熟的房地產市場,另一方面卻是讓人大跌眼鏡的不成熟表現,廣州房市游走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留給人們的是一連串的問號。
從30年前中國第一棟商品房到今天頻頻出現的地王,廣州這座被稱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城市,在新一輪的全國房市波動中又一次沖在了最前端。廣州房管局6月份的房地產交易數據顯示,6月份全市10區(qū)一手住宅月均價為每平方米9676元,自去年12月以來首次重回每平方米9000元以上,中心城區(qū)的樓價上升趨勢顯著。而一份由廣東省銀監(jiān)局提供的材料顯示:今年二季度,廣州房地產市場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部分市區(qū)商品房銷售量和銷售價格甚至回升到2007年的最高點,土地拍賣價屢創(chuàng)新高。
普通住房與高端住宅的選擇
40多歲的老王至今還居住在父母留下的一套僅有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20年積攢的十幾萬元積蓄和一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讓他無法負擔起那套觀望已久的可以滿足一家三口棲身的“大房子”。
不過,近期他決定“委曲求全”出手一套總價不超過70萬元的二手房。他的理由是,隨著經濟的回暖和收入的提高,房價還會上漲。而目前上漲的水平比較平穩(wěn),遠低于2007年平均每月上漲千元的幅度,是買房的最佳時機。他很肯定地說:“我預計兩三年后廣州的房價會翻番!迸c老王持有相似看法的人還有很多,合富輝煌集團市場研究部的監(jiān)測顯示,有35%的置業(yè)者預期樓價會繼續(xù)上升。
在廣州天河區(qū)工作的梁坤把自己的家安置在佛山的南海區(qū),為此他還購置了佛山的手機號。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他,價格是其首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即便每天要在路上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但由于可以享受相對低廉的房價和花園式的居住環(huán)境,他覺得投入還是很劃算的。
梁坤并不是個案。在廣州的郊區(qū)如番禺區(qū)、南沙區(qū)或者距廣州較近的二線城市——佛山購房,已成為首次購房者的熱選,而目前這些地區(qū)新開盤的住宅均價已達到了每平方米8500元。
南沙區(qū)一家名為“南沙境界”的售樓處,銷售總監(jiān)徐威向記者介紹說:“從年初到現在,銷售情況很好,銷售價格也上漲了30%。相比市區(qū)內超萬元樓盤,遠郊區(qū)縣憑借房價低的優(yōu)勢吸引了大批購房人!睋淞私,其中70%多是剛性需求,投資客僅占20%。
對未來房價上漲的樂觀預期和到郊區(qū)買房,是今年廣州購房者的明顯特點。
出于與老王和梁坤不一樣的目的,一些投資客也在政策的“指引”下出手廣州的高端住宅。
珠江新城的“星匯云錦”樓盤,是單價每平方米2萬余元、最小戶型也需170余萬元的高檔住宅,無論是對自住還是租賃都不能算是剛性需求,售樓人員開始就向記者詢問“是否用于投資”。在樓盤附近工作的王小姐向記者介紹,來這邊看房的人大都操外地口音,這里并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可以負擔得起的!皬V州人不會選擇在這里購房,太貴了!备叻績r、絡繹不絕的看房客,這里的情況基本是珠江新城的一個縮影。
某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珠江新城的房子成本約在每平方米8000元,而樓盤售價都在每平方米2萬元以上,很多開發(fā)商給出高溢價。廣州維森置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倫更明確表示:“珠江新城是外地人投資的集中地,投資和投機在這里表現得很充分,要想看泡沫就到珠江新城來看。這也恰恰表明了投資人的投資很盲目,都集中在高檔住宅,扎堆的結果就是房價上得快、跌得也快,這個泡沫遲早會破!
雖然售樓人員一再說,買樓投資再用來出租很劃算,但是廣州房地產專家趙卓文提出,廣州的房租水平和房地產市場是背離的,高檔住宅出租收益普遍不足3%,低于銀行存款收益。
理性看待房價上漲、穩(wěn)健出手的購房者與緊盯高端住宅、盲目投入巨款的投資客,誰更成熟?
商住倒掛的現狀
在廣州著名的北京路上,鱗次櫛比的商鋪彰顯了這里的繁華,但只要稍稍走進去一些,就會發(fā)現成片空蕩蕩的攤位。
房價上漲的號角已經吹響,但并未改變寫字樓和商鋪售價、租金持續(xù)低迷的趨勢,這也讓人產生廣州房地產市場虛火旺的感慨。
在今年2月2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明確表示,房地產行業(yè)是中國的重要支柱產業(yè),很多人認為這句話傳遞出一個信號——政府即將出手。4天后,旨在促進廣東省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粵十五條”也出臺,“扶持”、“鼓勵”等字眼多次出現在這份被外界普遍認為是廣東省政府救市的政策中。現實是在珠江新城,部分高檔住宅已突破每平方米4萬元的單價,整體均價也遠遠超過了每平方米2萬元的情況下,同地段的寫字樓售價卻不足每平方米2萬元。
一方面是住宅銷售的火爆,另一方面是略顯蕭條的寫字樓和商鋪!吧套〉箳臁钡默F象一直伴隨著這輪房價的上漲,商鋪和工業(yè)地產不但銷量萎靡,出租價格也顯低廉,海珠區(qū)一個面積約為100平方米的商鋪,每月的租金為2.2萬元。
據了解,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廣州市體育中心CBD和珠江新城CBD將有超過57萬平方米的新物業(yè)交付使用,這將令廣州甲級寫字樓市場面臨巨大的消化壓力。
趙卓文認為,目前廣州市甲級寫字樓有200萬平方米的存量,未來兩年內也有很多寫字樓的規(guī)劃發(fā)展,而廣州的寫字樓租金相對便宜,處于城區(qū)繁華地段的中信廣場現在也只有每平方米100元/月的租金水平,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類似情況。經濟危機來了,需求也下降了。寫字樓租金下降、出租率下降是個必然趨勢。
以前廣州甲級寫字樓的平均租金在每平方米130元/月左右。之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一些企業(yè)退租或尋求更便宜的辦公地點,由此開始帶來廣州寫字樓租金的整體下滑。目前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約為每平方米110元/月,比最高峰時跌了15%。而乙級寫字樓平均租金在每平方米80元/月左右,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寫字樓和商鋪閑置。
在海珠區(qū)“可逸豪園”樓盤的臨街位置,與住宅熱銷不同,持續(xù)一年的商鋪出售仍然沒有結束。
“商住倒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州實體經濟并未恢復的現實,一些房地產開發(fā)商不考慮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飽和度盲目開發(fā),這恰恰是不成熟的有力佐證;同時“低位”定價、優(yōu)惠出手也是一些開發(fā)商遵循市場規(guī)律的成熟舉措。
地王與亞運板塊的PK
珠江新城最后一塊住宅用地6月以3.45億元總價,折合樓面地價每平方米15324元售出,晉升廣州天河新“地王”。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個月后,一則“2007年廣州27宗‘地王’24宗曬太陽”的新聞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昔日的地王如今風光不在,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新地王的誕生。
在今年出臺的“粵十五條”第三條第十三款——“對在2008年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確實無法按時繳納土地出讓價款的項目用地,由土地使用者申請并經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可適當延長繳納土地出讓價款期限,延長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年!边@一條被眾多的房地產開發(fā)商理解為為地王的出現又打開了一道大門。
一些人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張維倫認為,地王出現是資金流動性充裕的一個表現。不論監(jiān)管人愿意不愿意看到,不少信貸資金確實已經流入房地產市場。而廣東省銀監(jiān)局提供的材料更印證了這一說法。地王頻出的同時,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地產開發(fā)貸款發(fā)放速度快速上升。5月,轄內地產開發(fā)貸款和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貸款分別同比增長41.2%和44.37%,6月,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貸款增速更高達67%。
大門打開,但命運又如何?一些舊地王仍未動工;另外一些已經開發(fā)的“地王”項目,也沒有進行預售。廣州24塊“曬太陽”的地王,涉及可建筑面積232.4萬平方米,其土地面積幾乎相當于2008年廣州全年出讓的住宅用地總量(2008年廣州成交住宅土地面積為277萬平方米)。
地王“曬太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媒體報道,金沙洲在2007年出讓的多幅地塊樓面地價為每平方米7000多元,如今該區(qū)域的房價水平僅為每平方米8000元至每平方米1萬元,開發(fā)就賠本已是注定的命運。
與地王的瘋狂相比,廣州的亞運板塊卻被人冷落一旁。距離奧體中心僅幾百米的住宅,二手房成交價也只是在萬元之內。廣州房地產專家趙卓文指出,亞運村現在周圍還是一片荒地,基礎設施沒有建好,土地的真正價值還沒有體現出來。亞運村所在的番禺區(qū)今年新盤屈指可數,8月份只推出一個樓盤——保利公館2010。
當然也有理性的開發(fā)商提出了解決地王出現的有效辦法:第一,把以前的規(guī)定付諸實施。比如說土地款交清有個期限,將這個期限執(zhí)行到位,這樣很多人拍地時就會三思而行;第二,可以在拍地環(huán)節(jié)進行限制,房地產市場一個普遍現象是用借來的錢進行投資,因此房地產市場負債率平均是70%,有的企業(yè)凈資產負債率達到了130%,任何一次拍地都可以限制投標企業(yè)的資產負債率;第三,就是通過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基金可以實現投資和管理的分離,可以使管理者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進行項目運作,房價也會因此降下來。
地方政府的盲目救市、流動性充沛的大力助推、各家開發(fā)商不計后果的炒地,在成熟房地產市場中的種種不成熟舉動只能受到懲罰。
游走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廣州樓市留給人們的那些問號,需要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