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滄源落實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
再窮也要讓娃娃吃飽 (學習貫徹十八大)
山路彎彎,七折八旋,中午11點半趕到山頂上的南板村小學,正是開飯時間。
生人到訪,好奇的孩子們端著飯碗圍過來!笆迨,吃飯!辈恢l先喊了一嗓子,邀請聲馬上此起彼伏。
圍著小飯桌,擺開小竹凳,和孩子們一同吃起了午飯。黑板上是12月12日的菜譜:炒肉片、炒包菜、青菜湯。這頓飯花了多少錢也寫得清楚:50斤豬肉600元,60斤包菜138元。
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莽莽蒼蒼的大山那邊就是緬甸!稗r(nóng)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實行一年來,孩子們的“吃飯問題”,已經(jīng)留在了佤鄉(xiāng)的昨天。
從“小羅鍋”到營養(yǎng)餐
12月13日清晨7點半,滄源縣民族小學。夜色還濃,食堂格外明亮。
嘰嘰喳喳的孩子們擁了進來,四年級的鐘雪蘭和同學們坐在一起,等著老師發(fā)營養(yǎng)早餐——每天一盒牛奶,一個雞蛋或面包。
關于牛奶,11歲的鐘雪蘭最初的印象是,“9歲生日的時候,姨媽給我買了一盒。好喝!
過去這一年,鐘雪蘭和同學們已經(jīng)熟悉了幾種味道的牛奶,“草莓味的最好喝”,“我愛喝純的”……午餐曾經(jīng)是一個素菜一個湯,現(xiàn)在每天又多了一個葷菜,“比家里吃得好”。
四年級的字雄英老師記得,七八年前她剛來學校時,個別老師早飯后扔了半個饅頭在剩菜桶里,有孩子就去撿著吃!斑^去很多孩子不吃早飯。家長說沒這習慣,其實是吃不起。營養(yǎng)不良、貧血的不少!弊掷蠋熞宦曒p嘆。
勐角鄉(xiāng)勐角中學,記者請4位年輕的班主任談談對營養(yǎng)改善計劃的感受,也許問題有點“大”,他們略顯拘謹。問到現(xiàn)在學生的伙食和他們念書時相比,4個人不約而同“哎喲”一聲,“那可好太多了。”
話匣子頓時打開。
數(shù)學老師林永華對“小羅鍋”記憶猶新!懊總星期,我和我姐背著一口小鍋去上學,還帶米、菜、一點油,在學校的廚房里自己做。有人帶罐咸菜,就算‘改善伙食’了。哪兒有肉啊!
曾經(jīng),滄源教育最簡單也最首要的問題是:“娃娃吃不飽,上學哪有精神?”
滄源縣教育局長張國宏說:“城里的孩子早上吃雞蛋喝牛奶,農(nóng)村的孩子現(xiàn)在也這樣!
投給教育的錢,咬著牙也要增加
滄源是國家級貧困縣,去年全縣財政收入1.2億元,支出大概是收入的10倍。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投給教育的錢,咬著牙也要增加。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改變貧困面貌,教育是根本。
讓孩子們吃得好些,滄源縣所在的臨滄市領跑了全省“半個身位”。
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這一年9月,臨滄的學校開學時,孩子們每天已能吃到一個雞蛋,這是市里推行的“雞蛋工程”。
“你們也知道毀于一‘蛋’?”去往滄源縣的山道上,臨滄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正垠樂了。
在云南省教育廳采訪,財務基建處處長曾繼賢說,臨滄剛推行“雞蛋工程”時,為了警誡有些地方敷衍塞責的現(xiàn)象,撤了幾個縣分管此事的財政局長和教育局長。官員毀于一“蛋”的結(jié)果,是雞蛋立馬送到了孩子們手中。
去年底,國家的營養(yǎng)改善計劃撥款到位,滄源縣的投入可沒往回撤。孩子們各色各樣的飯盆里,自此徹底改觀。
“剛開始覺得油有點多,還不習慣。”單甲中學初三學生趙志明說。他家在邊境線上的戛多村,他用手一指,“就是那些山后邊”,回家要走5個多小時,“現(xiàn)在周末也不回去了,在學校吃飯挺好!
張國宏說:“營養(yǎng)改善計劃補貼3元錢,‘兩免一補’里再出2元,縣里加上5角,學生們只需交些大米。營養(yǎng)早餐和營養(yǎng)午餐就搞起來了。”
錢都要吃到孩子肚子里去
“12月11日,雞蛋6角1分2……”單甲中學校長何金勇翻出一個小賬本,數(shù)字精確到“厘”,“這是我的流水賬,一根蔥都要記!
單甲中學的墻上,貼著一溜告示,營養(yǎng)改善計劃的各項賬目清清楚楚,“你看嘛,我一個人簽字不行,六七個人簽!
食品安全和財務監(jiān)督,是營養(yǎng)改善計劃的兩個要害。
牛奶和雞蛋采購全省招標。雙江三祥養(yǎng)殖中心的負責人張斌云帶記者看了他的養(yǎng)雞場,“還在擴建,將來就是恒溫全自動,規(guī)模能排省里第一!泵恐埽瑥埍笤贫家央u蛋送到昆明去做質(zhì)檢。
為了孩子的肚子,滄源勒緊了自己的腰帶。這筆錢,一定要花得踏實才行。
盤旋在大山深處,兩天多跑了600公里,進了13所學校,司機魏師傅說:“不算最多的,有一次我和陳局長跑到夜里12點,一箱油都沒了!
“過去這一年,為營養(yǎng)改善計劃跑了不下30次。就一條,錢都要吃到孩子們的肚子里去!标愓笳f。
吃好吃飽,也是愛的教育
午后兩點半,安靜的翁丁村。
村民們大都下地干活,一間茅草屋外,34歲的楊賽榮正在忙碌,準備更換屋頂?shù)拿┎。以前孩子上學,他每天要塞一塊錢,買個饅頭。中午回家,就在地里拔點菜,“有什么吃什么”。
“現(xiàn)在不用給錢了,一年能省好幾百塊。聽小娃說學校吃得好,回家以后晚飯都吃得少了!
“有一個現(xiàn)象很明顯,”勐董中學校長李洪軍說,“以前每年都要流失100多個孩子,去家里怎么勸也沒用。營養(yǎng)改善計劃實行以來,輟學現(xiàn)象大大減少。”
這個令校長們普遍頭疼的問題,如今迎刃而解!皩W校的飯不要錢又好吃”,孩子們就這樣被留在了校園。
一個雞蛋、一盒牛奶、一道葷菜,孩子們的眼睛亮起來,笑聲響起來。在陳正垠看來,這就是愛的教育,也是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
2007年,滄源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6年,現(xiàn)在提高到7.1年。張國宏說:“5年內(nèi)爭取達到8.5年。讓孩子吃飽吃好,這是提升民族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性工程。”
在南板村,村民白云華說:“我初中畢業(yè)回家種地,最遠也就去過昆明。”
他的女兒白菲菲正在村小讀三年級,“學習還行,現(xiàn)在又不用為小娃的吃飯發(fā)愁。希望將來她能念大學,能走得更遠!
“過段時間我們要搞體質(zhì)監(jiān)測,希望你們再來。”陳正垠對記者說。
陽光灑在山頂上,山風寂靜。午休過后的孩子們笑著鬧著,三三兩兩走進了課堂。
佤鄉(xiāng)的希望,就這樣慢慢生長。(記者 薛 原 劉碩陽 胡洪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