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自拍视频免费观看,青青在线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趙毅衡:中國的學術(shù)水平或許在接近于中國男足
2010年01月11日 11:07 來源:成都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核心價值

  如果中國當代學人再不做原創(chuàng)性思考,只是在琢磨如何擠入“核心期刊”的話,我們的學術(shù)水平或許就在接近于中國男足——這是著名學者趙毅衡關(guān)于學術(shù)實用性和“無用”性的冷思考。

  核心人物

  趙毅衡,四川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及符號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1943年出生于廣西桂林,成長于上海。畢業(yè)于南京大學英文系,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莎學專家卞之琳,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任職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終身資深講席。作品《新批評文集》《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xiàn)代詩》《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等。編譯的二卷本《美國現(xiàn)代詩選》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詩界。

  對話

  應(yīng)容許少數(shù)人做“無用”的思考

  坎坷經(jīng)歷中那段“心譯”史

  記者(以下簡稱記):在有關(guān)你的數(shù)十篇報道里,你的人生經(jīng)歷幾乎是一個空白點。能否為我們勾勒一下?

  趙毅衡(以下簡稱趙):我父母畢生從事財政工作,抗戰(zhàn)之前隨單位遷移到廣西桂林,那里成為了我的出生地。抗戰(zhàn)勝利后,我們一家回到了上海。我的小學、中學時代都在上海度過。上海的建筑、城市格局、西方人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等,我印象深刻。實事求是地說,上海文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記得我就讀的中學叫復興中學,就是現(xiàn)在的復旦大學附中。

  記:你的成長過程里,是如何建立起閱讀習慣的?

  趙:1949年前后,百廢待興,讀物乏善可陳。但上海畢竟是大都會,我和弟弟、妹妹還是從父母那里得到一些課余讀物,古典小說、西方小說、連環(huán)圖畫等等,囫圇吞棗,大飽眼福。

  記:南京大學畢業(yè)后,為什么去了一個軍墾農(nóng)場?

  趙:上海人有一個頑固的習慣,無論如何都不離開上海。我與其說是被分配到農(nóng)場,不如說是受運動牽連“發(fā)配”而去的。1968年“文革”正如火如荼,我們這些英文系的畢業(yè)生處境可想而知。農(nóng)場是軍事化管理,哪有什么私人空間?200斤一包的米包,180斤的黃豆包,我也跟工人一樣,扛著上跳板。

  記:含辛茹苦的歲月,對學者固然不利,對有些人而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經(jīng)歷,卻十分寶貴。

  趙:有件事讓我想到了道德的兩面性。成天叫嚷“斗私批修”的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別人的“惡”成了革命的標志。人性被降低到最底部,什么“惡”都暴露出來了,“惡”反而成為了一個時代最大的符號。一個來自城市的女青年累得不行,手腳放開躺在一塊木板上休息;鹧劢鹁Φ霓r(nóng)場領(lǐng)導,在百米開外沖刺而來,高聲訓斥這不道德的舉止。諷刺的是,農(nóng)場領(lǐng)導晚上巡夜,伸手捏女青年的被子以示關(guān)心。這個領(lǐng)導人的標志性動作也是符號啊,哪知被女青年告到軍區(qū),成為了罪行。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符號學,后來發(fā)現(xiàn),這的確是值得思考的符號學現(xiàn)象。

  記:后來好像還在偷學英語?

  趙:3年后我被發(fā)配到徐州郊區(qū)一所小煤礦當?shù)V工,一干就是7年。平時學《毛選》,我就“心譯”為英文,應(yīng)該說每個字都咀嚼過。一個頭頭見我埋頭于雄文,認為我在敷衍做面子,決定讓我出丑,命令我當眾背誦一頁剛剛學習的文字,不料我背得一字不差,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記:你這段奇特的“心譯”史,不但為你的英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讓你獲得了很多書本外的體悟。

  趙:是的。后來我成為卞之琳先生的研究生,以及到美國伯克利求學,“心譯”雄文的過程讓我受惠頗多。我在《禮教下延之后: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后記里記錄了當時的感受:“1978年早春,我從黑咕隆咚的煤窯里爬出來,地面亮得睜不開眼,但也涼得叫人打戰(zhàn)。十年的體力勞動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幾十年來的文學方式和批評方式,所謂反映真相的現(xiàn)實主義,只是淺薄的自欺欺人主義。我貼近生活,貼得很近,我明白沒有原生態(tài)的生活,一切取決于意義的組織方式!

  記:我記得卞之琳有一首名詩叫《距離的組織》,就是將各種距離感組織在一起的意思。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你的思考里已經(jīng)暗示了一種與大師殊途同歸的認同跡象。

  趙:漢語寫作中有兩個最唯美的作家,一是詩人卞之琳,一是小說家張愛玲,藝術(shù)就是形式的組織,從形式探視文化。我正是在卞先生的建議下,把學術(shù)重點放在形式論研究方面,這構(gòu)成了我畢生用力的方向。

  發(fā)展需要符號并制造符號

  記:你的不少文章涉及傳統(tǒng)問題,你所說的“禮教下延”是什么意思?

  趙:宋明理學的社會實踐首次在中國推動了俗文學的興起,以及禮教下延。明初規(guī)定,表彰節(jié)婦孝子,只針對百姓,不給有功名的士子官吏家族,這意味著只有百姓才需要教化。這種政策造成了全民道德狂熱。明清兩代歷史成為中國文化的衰敗史,這至少是原因之一。所以,禮不下庶人時,君子彬彬有禮;庶人盡禮之際,君子以非禮驕人。當然,你試著也可以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如今的經(jīng)濟。

  記:你怎樣看待目前的國學熱?

  趙:大概隔幾十年總要來一回。胡適、傅斯年就專門談過三十年代的國學熱。讀過孔飛力的《叫魂》嗎?如果寬泛一點,50年代的民歌運動也可以視作其組成部分。我只是說,這些尊崇儒術(shù)的熱情與真正的學術(shù)無關(guān)。而且,我忙里偷閑喜歡聽古典音樂,所以從來不注意電視里的這類語調(diào)鏗鏘的講座。

  記:以前人們總是提倡勤儉節(jié)約,如今刺激消費已經(jīng)成為熱詞,到底人們在消費什么?

  趙:如果你有了一臺經(jīng)濟型轎車,但渴望換一臺“寶馬”,這其中的差異就是符號問題。因為“寶馬”固然比經(jīng)濟型轎車好,但不至于好到它可以從公路上飛起來。如果你覺得自己實在需要貼牌,傍上名車,就說明你很需要一個大符號來填充。但倘若你開的是一輛“路虎”,它表達的意思就更加豐富:我并不比開“寶馬”的人錢少,而且還是資深的戶外運動家,情商、智商、財商都很高!胺栂M”就是用這種“天鵝絨拳套”擊碎著都市人的自尊。這固然反映了符號附加值帶來的群體焦慮癥,其實也說明了一個經(jīng)濟規(guī)律,發(fā)展是需要符號的,發(fā)展就注定要制造符號。

  按照法國學者波德里亞的說法,一旦把商品當作表達意義和信息的符號來操縱和使用,它就屬于“符號消費”。其領(lǐng)域包括了人們賴以生存的所有社會空間:身份、經(jīng)濟實力、權(quán)力、受尊重程度、趣味修養(yǎng)、人格特征和個性、價值觀、信仰等等,這些就是人們得以同他人區(qū)別開的所有特征。

  成都的符號應(yīng)是藝術(shù)之都

  記:你對成都印象如何?

  趙:2001年我第一次來成都之前,對這個城市知之甚少。我去過的國內(nèi)外城市太多了,適應(yīng)性已變得很強。出于川大的熱情感召,我決定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

  成都的確是宜居之城,我也慶幸自己的選擇。趨同性問題依然是世界城市格局中難以破除的,我覺得,成都最缺的是地標性建筑。地標性建筑不同于貪高求大的標志性建筑,量上并不見得很大,它是城市設(shè)計的元素,是文化慣性思維的反映,是市民對某個區(qū)域的感覺達到的共識。要讓外人一看能明白,這是“最成都”的。

  我的窗外就是錦江,這是一條歷史之河,有些為它惋惜。錦江的缺陷在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jié)合得不大好。成都是青藏高原的重要門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定位。把成都這座城市的氣質(zhì)放在中國的棋盤上看,它首先應(yīng)該是一個藝術(shù)之都,這應(yīng)該是它的符號。

  記:你喜歡成都的文化嗎?

  趙:很喜歡。我有空也去寬窄巷子走走,去望江樓公園看竹子。我閑暇愛看川劇,劇作家徐棻改編的《死水微瀾》我十分喜歡,這也是我看過的川劇里最好的一部。哦,對了,成都也是“選秀之都”啊,出了很多演藝人才,但好像本地連一家有影響的唱片公司都沒有,我買了數(shù)百張CD,就沒一張是成都出版的。這對一個文化大都市來說,多少有點遺憾。四川歷來是人才輩出的地方,但川籍學人的著作一般都是在北京和江浙出版的,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這些方面有待改善。

  實用性及“無用”的思考

  記:你幾次談到學術(shù)的實用性問題,你是如何思考的?

  趙:我也很困惑啊。我們每年要填各種表格,符號學、哲學這些學科,目前也被要求必須追求實用性了。我想,這一方面是老祖宗“學以致用”觀念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格局追求的是立竿見影。而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沒有諸如“知行合一”一類說法的。如何來評價尼采、卡夫卡的“知”與“行”呢?如何評價愛因斯坦理論的實用性呢?所以這是一個偽問題。想想魏晉玄學,人們都在嘲笑它的空談,但歷史上真的多出幾個“空談”的朝代,也許中國的哲學、思想史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了。要敢于做“無用”的思考,也許才能成為哲學家。

  先秦的名學,以及玄奘帶回來的唯識宗,也是傳統(tǒng)文化,可惜宣傳國學時卻忽略了這些精華,所以它們無法流傳下來。很讓人惋惜的是,我們的學術(shù)背景早已是實用主義泛濫了。一方面是鸚鵡學舌,另一方面是奉實用性為圭臬,何來獨立思想?我想,如果中國當代學人再不做原創(chuàng)性思考的話,只是在琢磨如何擠入“核心期刊”,我們的學術(shù)水平或許就在接近于中國男足。

  記:你目前正在做什么研究?

  趙:我告訴學生,治學必須要有獨立的思想。我提出過“三個擺脫”:擺脫實用;擺脫當前那種實際運用的軟實力;擺脫古人;貒笪以噲D在符號學領(lǐng)域打出一條自己的通道。我目前正在撰寫《符號學理論》一書,已完成30多萬字。等書寫完,我真的要休息一下,比如,做點“無用”的思考……

  采訪手記

  (2010年1月5日 成都)

  記者來到位于格林威治小區(qū)的趙毅衡先生的家,31層高樓拉遠了書齋與嘈雜市井的距離。透過玻璃窗,趙毅衡望著霧氣籠罩的都市以及晃動的車流,霧氣就是蜀國的一種符號。他顯得若有所思:“我們這一代學者,姑且可以稱為1940年代學人,無論是治自然科學的還是人文科學的,好像真的快過去了!”

  見我露出疑惑的神情,他指了指環(huán)繞在身后的巨大書柜:“1940年代學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機遇,加之時至中年,經(jīng)歷自然比青年多,而國外的一些新東西又比老學者知道得更多一點,于是,大家爭著說,搶著寫,拼命講,學術(shù)市場火爆,有些像舊時成都青羊?qū)m打擂臺。但不同處在于,打擂臺總有對手啊,那時的學術(shù)卻是沒有對手的,是對著空氣比劃,他們最高的著書標準是西方各種理論,這種向西方致敬的學說販賣,國人不懂,洋人費解,只是一些誰也聽不明白的‘話語’,學界、讀者無法判斷對錯,只好熱烈鼓掌。我這里有些書,就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蔽夷芨杏X到趙先生的無奈,從他身上那種典型的江南才子溫和氣質(zhì)里溢出。他似乎覺察到了自己蔓延的情緒,莞爾一笑:“我當時也未能免俗啊!

  由于多年負笈歐美,趙先生家里沒有茶,只有咖啡。一杯咖啡在手,時光就散漫了。我們談到了符號學,這門學科與現(xiàn)實的距離,不亞于31層樓與大地的距離。但趙先生話鋒一轉(zhuǎn):“我們就真真切切生活在符號之中。”

  是的,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符號充斥的國度。趙先生說,有一天偶然經(jīng)過學校的女生宿舍,看見一個女生把衣服扔在門口,堆得像小山一樣?匆娮约撼泽@的模樣,一個學生對他說,老教授你不懂了,這些衣服都不是名牌,至多是仿名牌,所以別人不要了!斑@里出現(xiàn)了幾個元素:名牌、仿名牌、服裝、女生。服裝如今已經(jīng)脫離了保暖、尊嚴的基本意義,成為一個高速增值的膨脹符號,構(gòu)成了產(chǎn)生利潤的美麗空間,這就是名牌符號營造的種種效應(yīng)中的一種。我聯(lián)想到布拉吉、列寧裝、中山裝、藍螞蟻制服、江青裙、解放鞋、兩個兜、四個兜……這件事讓我記憶猶新,后來幾所大學請我演講符號學,我的標題就是《為什么該女生打扮——文化符號學中標出性問題》。為什么文明的人類該女人打扮,而動物必是雄性打扮?為什么‘禹袒入裸國’?為什么你我都正常而不是瘋?cè)恕娜、愚人?為什么我們共同奔小康?為什么首都的方音最美?這些似乎互不相干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文化中的意義行為。這也是符號學研究的所在。”

  這時,斜照的陽光把書房鋪出了一層罕見的橙紅,把趙先生嚴肅的神情,連同桌子上的杯具,溶解于一泓咖啡的寬慰之中。對文化界來說,趙先生其實就是一個符號,而且極富輻射力。針對虹影近日刊發(fā)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的訪談,他讀了,但不會評價一個字。他用笑聲回答我:“我這個‘符號’就是我自己而已。我不會裂變?yōu)橐恍┤擞J覦的‘符號’。這是我做人的底線!

  本報記者 蔣藍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