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小说色欲,亚洲精品久久中文日本,国产综合精品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易中天:傳播"忠恕之道",有利于實現(xiàn)世界和平
2009年07月29日 13:48 來源:南方都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易中天問答諸子百家之十九

  相信無盡的力量

  □易中天

  從“親親之愛”出發(fā),就可以“讓世界充滿愛”

  問:前面你說,以德育人,不妨多讀儒家,但不能“全盤接受”,只能“抽象繼承”。那么請問,儒家的思想當中,真有可以抽象繼承的東西嗎?

  答:有啊,仁愛就是。

  問:仁愛,是孔子的思想吧?

  答:主要是孔子的思想,也有孟子的補充和貢獻。因為儒家所謂仁愛,實際上包含三個內(nèi)容,即親親之愛、忠恕之道、惻隱之心。其中,親親之愛是基礎(chǔ),忠恕之道是方法,惻隱之心是底線。前兩個,是孔子提出來的;后一個,則是孟子的補充。

  問:什么叫“親親之愛”?

  答:基本定義,就是愛自己的親人。在這里,第一個“親”字,是動詞,親愛的意思。第二個“親”字,是名詞,親人的意思。親人當中,首先是父母,叫“雙親”;其次則是兄弟。親愛父母,叫“孝”。親愛兄弟,叫“悌”?鬃诱J為,這兩種愛,但凡是人就會有,不需要教育,也不需要證明,可謂仁愛的天然基礎(chǔ),所以孟子說“親親,仁也”。

  問:愛父母,愛兄弟,就是“親親之愛”,就是“仁”嗎?

  答:沒這么簡單。嚴格地說,還應(yīng)該推而廣之,泛而化之,才是完整意義上的“親親之愛”,也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仁愛”。

  問:怎么推廣,怎么泛化?

  答:第一步是順序延伸,對等相愛。比方說“孝”。孝的本義,是敬愛父母。你看孔子說“孝”,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什么“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都是這個意思。對父母既然應(yīng)該敬愛,那么,父母的父母呢?也該。這就愛到了祖父母。祖父母的父母呢?也該。這又愛到了曾祖父母?傊,從孝敬父母出發(fā),所有的長輩都愛了,這就是“順序延伸”。

  問:對等相愛呢?

  答:就是子女應(yīng)該愛父母,父母也應(yīng)該愛子女。

  問:是這樣嗎?儒家的主張,不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嗎?

  答:你說“三綱五!卑?對不起,那是后世儒家的主張,不是先秦儒家的主張。先秦儒家,無論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沒有提出過這種“不平等條約”。相反,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雖然“不平等”,卻又必須“對等”。

  問:什么叫“不平等而對等”?

  答:這一點前面其實講過(請參看《從君權(quán)到民權(quán)》),就是對所有相對的雙方,比如君臣、父子、夫妻,都必須同時提出道德要求,沒有誰可以不受道德約束,也沒有誰可以不承擔道德義務(wù)。這就是“對等”。但是,君臣、父子、夫妻,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卑者(臣、子、妻)地位低,權(quán)利少,義務(wù)多,因此又是“不平等”。

  問:對等,又怎么樣呢?

  答:子女應(yīng)該愛父母,父母也必須愛子女。父母的愛,叫做“慈”,即“慈愛”。

  問:子女要“孝”,父母要“慈”?

  答:對,合起來就叫“孝慈”。

  問:父母既然應(yīng)該慈愛子女,則子女的子女(孫子女)等等,也都該“順序延伸”地愛下去。這樣一來,從慈愛子女出發(fā),所有的晚輩也都得到了愛,是吧?

  答:正是。孝向上,慈向下,所有的長輩和晚輩都有份,這就是縱向的愛。

  問:橫向的呢?

  答:悌啊!友愛兄弟,就是“悌”。親兄弟該友愛,親兄弟以外的其他兄弟,比如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可以看作兄弟的朋友、同事、老鄉(xiāng),是不是也該友愛?你友愛他們,他們是不是也會友愛你?按照對等原則,當然會,也應(yīng)該。

  問:明白了。這樣一來,前后左右,也都有了愛。

  答:正確!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處。孝,是縱向的,自下而上。悌,是橫向的,由此及彼。有了這一縱一橫的兩種愛,就可以“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讓世界充滿愛”了。

  問:怎么做?

  答: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蛘哂妹献拥脑捳f,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將“親親之愛”推廣和泛化的第二步。

  問:第二步和第一步又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步是“延伸”,比如從親兄弟延伸到族兄弟。第二步是“類比”,即只要是老人,就待之以“孝”;只要是小孩,就待之以“慈”。有沒有血緣或者親戚關(guān)系,不再成為問題。這樣一來,就可以將“親親之愛”發(fā)揚光大,由親人(父母兄弟)而親屬(血緣關(guān)系)、由親屬而親戚(婚姻關(guān)系)、由親戚而親友(朋友關(guān)系),以及一切沾親帶故甚至毫不相干者。結(jié)果是什么呢?是“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問:這也是孔子說的嗎?

  答: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但可以代表孔子理想和主張。

  問:這個主張確實不錯,問題是做得到嗎?

  答:孔子認為做得到,因為他還有實行的方法。

  傳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將有利于實現(xiàn)世界和平

  問:孔子實行仁愛的方法是什么?

  答:忠恕之道。

  問:什么叫“忠恕之道”?

  答: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讓別人站得;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讓別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強加于人”。

  問:好像也是兩面?

  答:對!孝悌是一縱一橫,忠恕是一正一反。忠,是積極之仁;恕,是消極之仁。

  問:恕不如忠?

  答:不!消極決不意味著不好。相反,消極的仁(恕)比積極的仁(忠)更重要?鬃幼约,更看重的也是“恕”。

  問:是這樣嗎?

  答:是的。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受用、一貫到底(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也就是恕(其恕乎),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問:孔子為什么會這樣說?

  答:因為他主張“忠”、主張“仁”,歸根結(jié)底還是為了每個人的幸福,包括自己以外的別人。正是為了也讓別人幸福,這才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不對?

  問:對呀,有問題嗎?

  答:有兩個問題。第一,作為普通人,未必都有能力讓別人立,讓別人達。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該怎樣實行仁愛呢?第二,作為普通人,也許大都希望立,希望達。但是,萬一別人無此愿望,我們卻非得要他立,要他達,豈非“己之所欲,強加于人”?

  問:恕,就沒有這兩個問題嗎?

  答:沒有。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誰都做得到;第二,彼所不欲勿施于我,誰都同意。恕,是不是更靠得住?而且在我看來,不但更可靠,也更偉大。

  問:此話怎講?

  答:因為“恕道”中隱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對他人的尊重。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作為人不愿意的,也決不強加于其他同樣是人的對象。這就是人道主義,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人道主義。而且,正因為它原始、樸素,反倒越來越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比方說,聯(lián)合國大廈里,鐫刻的就是這句話。1993年世界宗教領(lǐng)袖大會提出的“黃金規(guī)則”,也有這句話。

  問:什么是“黃金規(guī)則”?

  答:就是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的“相處之道”。它包括兩條,第一是“把人當人”,第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條加起來,其實就是“仁”。

  問:為什么就是“仁”呢?

  答:因為“仁”這個字的本義,就是“人其人”,也就是“把人當人”。正因為“把人當人”,這才不能把自己不愿意的強加于人。由此可見,孔子,應(yīng)該說是屬于全世界、全人類的;而廣泛地傳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則必將有利于實現(xiàn)世界和平。

  問:同意。不過,孔子的“忠恕之道”,難道就一點問題沒有?

  答:有。至少有些事情,孔夫子似乎并沒有說得很清楚。比方說,按照“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也應(yīng)該“勿施于人”。那么,自己很愿意的呢?可不可以“施之于人”?

  問:這個好像可以吧?如果不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講不通。

  答:沒錯。但如果只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隨隨便便任意地“施之于人”,那么,“恕道”中隱含的對他人的尊重,就會蕩然無存,也與“仁愛”的初衷背道而馳。

  問:為什么?

  答:因為仁愛的初衷,是讓別人幸福;而別人實際上得到的,卻是“強制”和“被迫”。請問,他會感到幸福嗎?

  問:可是,我們是一番好意。給他的,也是好東西呀!

  答:好不好,是你的判斷,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你想要的,別人不一定想要。比方說,大閘蟹,是許多人愛得要命的,我就不喜歡。如果你把你這個“己之所欲”,硬要施之于我,我不難受嗎?

  問:那應(yīng)該怎么辦?

  答:我想吃大閘蟹,你就給。我不想,你別硬來。同樣,如果別人明確希望你幫他立,幫他達,你又有此條件,那就可以也應(yīng)該幫他立,幫他達。這就是“忠”。如果別人沒這個意思,那么對不起,己之甚欲,也勿施于人。這才是完全、徹底也更重要的“恕”。

  問:歷史上有這種說法嗎?

  答:沒有,但莊子有這個意思,我們以后再說。

  有“惻隱之心”做底線,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體系

  問:孔子的“忠恕之道”,還有問題嗎?

  答:有。表面上看,實行“忠恕之道”并不難,至少“恕道”不難。其實不然。比方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不愿意被殺的,其他生命也一樣。因此,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我們就不能殺人,甚至不能殺動物,對不對?

  問:對呀!

  答:那么請問,敵人殺不殺,罪犯殺不殺,食用動物殺不殺?

  問:能夠不殺,就不殺吧?殺則不仁啊!

  答:不能不殺呢?比方說,一個殺人狂,瘋狂連續(xù)作案。你不當場將其擊斃,他會殺更多的人,豈非更加不仁?

  問:那你說怎么辦?

  答:可殺可不殺,堅決不殺。不得不殺,也不可“虐殺”。對敵人,對罪犯,對食用動物,都如此。比方說,我國現(xiàn)在還沒有廢除死刑,多數(shù)人也還很難做到完全素食。但在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可以采取比較人道的方式!坝谓质颈姟敝惖氖,就不要搞。屠宰食用動物,也應(yīng)該盡量減少它們的痛苦。“活吃猴腦”之類的菜,就不要弄。這樣,我們才能保住自己的“仁愛之心”,使自己成為一個“仁者”。

  問:這也是儒家的主張?

  答:應(yīng)該說儒家有這個思想之源,這就是孟子的“惻隱之心”。

  問:什么是“惻隱之心”?

  答:簡單地說,就是“不忍之心”。孟子曾經(jīng)對齊宣王說,有一天,大王把一頭原本要宰殺的牛放了,換成一只羊,有這事嗎?齊宣王說,有。孟子問,大王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齊宣王說,我實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樣子,毫無罪過卻要去死!孟子說,要講“無罪而就死地”,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齊宣王說,寡人也講不清是怎么回事,看來只好讓老百姓說寡人小氣了。孟子說,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大王只看見了牛,沒看見羊?匆娧,大王也會不忍心的。這種“不忍之心”,就是“仁”啊(是乃仁術(shù)也)!有這份愛心,就能夠?qū)嵭型醯、一統(tǒng)天下呀(是心足以王矣)!

  問: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

  答:說明三點。第一,仁,首先是“不忍之心”,即不忍心看見別人無緣無故地受到傷害。這種“不忍之心”不但會加之于人,還會加之于動物,比如牛、羊。

  問:第二呢?

  答:第二,這個“不忍之心”或“惻隱之心”,乃是道德的基礎(chǔ)和底線。

  問:為什么這樣說?

  答:因為人們?yōu)榱松?總難免會做一些“不忍之事”,比如屠宰食用動物什么的。毛澤東也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既然大多數(shù)人都不可能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那我們憑什么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孟子認為,就看他有沒有“不忍之心”。只要有這份“心”,那他就有希望成為“仁者”。所以,孟子并沒有要齊宣王把那只羊也放了,反倒一再肯定“是心足矣”。可見這是底線,也是希望所在。

  問:第三呢?

  答:第三,有“不忍之心”或“惻隱之心”做底線,我們就能建立起完整的道德體系,甚至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

  問:有這么重要的意義嗎?

  答:有啊!請問,齊宣王為什么要放了那頭牛?

  問:因為他不忍心看那牛哆哆嗦嗦地,毫無罪過卻要去死!

  答:一頭牛哆哆嗦嗦“無罪而就死地”,與齊宣王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問:好像也沒什么關(guān)系。

  答: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沒有關(guān)系,卻頓起“不忍之心”,這就只有一種解釋,即齊宣王想到了自己。在那一瞬間,他想到如果自己也像這頭牛那樣,無緣無故地被人冤殺,卻又百口莫辯、孤立無援,會怎么樣?肯定是死不瞑目。所以,他下令放了那牛。

  問:齊宣王真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嗎?

  答:應(yīng)該有,不過很可能并不自覺,也沒想那么多,只是在一瞬間近乎本能地覺得于心不忍。但這就正是“惻隱之心”了。因為所謂“惻隱之心”,其實就是同情心和憐憫心。

  問:明白了。有此同情和憐憫,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正是。因為所謂“恕道”,其實就是把他人看作自己,把對象看作自我,自己不愿意悲痛憂傷,也不忍心讓別人悲痛憂傷。因此,一個人,只要有了“不忍之心”,就證明他有一種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心理能力。

  問:那又怎么樣?

  答:有這個能力,就能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對某件事、某個人的“不忍”,推廣為對全世界、全人類的“不忍”,進而推廣為普天之下的“仁愛”。

  問:真能做到嗎?

  答:能。因為在孟子看來,惻隱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比方說,一個嬰兒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請參看《愛,有沒有商量》)。所以,只要把這種人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推廣到所有的事情上去,就能實現(xiàn)“仁愛”(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這可是一種“無盡的力量”。

  問:哈,相信無盡的力量?

  答:對,那是真愛永在。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

  (題簽:吳瑾)

【編輯:張中江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