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美國《紐約時報》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國流行小說家)為題報道了郭敬明,文章的第一句是:“現(xiàn)今,中國最成功的(原文為most successful)作家是24歲的青春偶像作家郭敬明!(《重慶晚報》5月5日)
面對“中國最成功的作家”這一稱號,有人認為郭敬明被高捧了,有人認為郭敬明“墻里開花墻外香”名至實歸,一直處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的郭敬明似乎很謙虛,表示“我覺得很榮幸”。其中,筆者認為最有水準、真正弄懂了《紐約時報》報道的,應該是郭敬明的“冤家”韓寒,他淡淡地表示“怎么排都無所謂”。
現(xiàn)在是一個浮躁的年代,包括我在內(nèi)的不少人,看新聞都可能是只看標題的。但由于語言文字是富有藝術的,若只看標題,有時候又未免是一種誤讀。比如,《紐約時報》關于郭敬明是“中國最成功的作家”的報道,包括郭敬明在內(nèi)的很多人可能沒有細看內(nèi)容,還真以為《紐約時報》是在褒揚郭敬明,于是浪費口舌去爭論成功的標準,去發(fā)表“謙虛”的感言。而實質(zhì)呢?《紐約時報》是在對郭敬明明褒實貶,是在借郭敬明諷刺中國的文學。
美國的《紐約時報》是一份百年老報、大報,它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刊登一切適宜于刊登的新聞”,這是它的社訓,說明它內(nèi)容的廣泛性;二是“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并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這是它的新聞報道原則,突出它的莊重、嚴肅、權威;三是“皮里陽秋、拐彎抹角、指桑罵槐、話中有話、意在言外、借古譏今、明褒暗貶、綿里藏針”,這是它的文風,保證了文章的可讀性。《紐約時報》創(chuàng)刊150多年來,變了很多,可在這三點上,說它執(zhí)著也好,墨守成規(guī)也罷,總之一點也沒變。
在標題上被《紐約時報》褒揚的內(nèi)容,讀者一定要十分小心,可能是真的權威報道,也有可能是在揶揄、諷刺,就像我們對傻子說“你真聰明”一樣。我們來看看《紐約時報》關于郭敬明“中國最成功的作家”的報道吧。
“年僅24歲的中國偶像作家郭敬明,總是穿著奇裝異服,表現(xiàn)得極度自戀”!白詰佟笔敲绹吮容^討厭的,他們喜歡像比爾?蓋茨那樣“心懷天下”的成功人士。“郭敬明最喜歡干的事就是在他的博客里貼出他半裸出浴、身穿名牌內(nèi)衣和T恤的私密照。”這一句話一是為了證明郭敬明的自戀,二是說明郭敬明的情趣并不高雅,因為泄露“私密”是美國人的大忌。“雖然他4部小說中3部的發(fā)行量都已經(jīng)超過了100萬,但是去年秋天,他仍然被中國最大的網(wǎng)絡社區(qū)——天涯論壇評選為中國網(wǎng)友3年來最討厭的男性名人。”根據(jù)語法,“但是”后面的內(nèi)容,肯定比前面的內(nèi)容重要、真實。面對中國文學界眾多名人和讀者的抨擊,郭敬明很坦然:“他們根本就不懂我的思想,我們不是一路人,所以我根本就不會去理會他們。”目的可能是為了說明郭敬明不懂尊重人,說明他固執(zhí)己見。中國目前升起的新星作家均為90后出生,面對這些頗具潛在競爭力的群體,郭敬明表現(xiàn)得十分不屑:“我一點都沒聽說他們!笨赡苁菫榱苏f明郭靖太孤傲,講究團隊精神的美國人怎么會去真心實意地褒揚一個“孤傲”的人呢?
《紐約時報》的主要讀者是美國人,它的論據(jù)首先是要說服美國人。面對中國青少年作家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美國人本身都難以理解,因為他們認為“要成為一個有內(nèi)涵、有深度的作家并不是寫幾篇小說就可以的,文化素養(yǎng)需要時間來沉淀”,所以美國人對郭敬明的作品根本不感興趣,而是好奇“他的抄襲風波和獨特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紐約時報》報道第七段中的一句“他們混飯吃靠的是一張臉而不是文字”,說明了真意:如果郭敬明是“中國最成功的作家”,那就可以想象中國的文學水平了。美國人似乎在嘲笑:當代中國根本沒有作家,根本沒有文學!自我丑化的郭敬明就是一個代表!
很可悲,我們沒有讀懂《紐約時報》的報道,卻在那里瞎爭論。更可悲的是郭敬明本人,自己也不去好好看看《紐約時報》的原文報道,也不覺得羞愧,還“覺得很榮幸”。就像面對“你太有才了”的恭維,大言不慚地表示“謝謝”一樣。韓寒就聰明多了,“怎么排都無所謂”,告訴美國人:中國的文學不需要美國人來指手畫腳!(葉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