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讀本中一篇文章的增減居然引發(fā)熱議,這完全在教改工作者的預料之外,從中不難看出人們對語文課改的關注。
當然,這場爭論中,也不乏湊熱鬧的“虛火”。比如,有人刻意地將魯迅與金庸放在一起進行“PK”。
一個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民族魂”,一個是張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客”,二者的內在血脈其實是相通的,不應人為割裂;從藝術成就上,各有千秋,無法硬性比較。同屬現代白話文史上的大家,他們的作品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大可不必“非此即彼”,冰火不相容。
對金庸的過度敏感,是否映照出一種文化偏見?
長期以來,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常被當成是市井“引車賣漿者流”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消遣談資,上不得大雅之堂,更不要說進入名家云集的語文課本。
其實,文學作品的雅與俗,并不在于語言風格是晦澀深刻還是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可以是落脫大方的雅;華麗絢爛,也可以是奢靡低級的俗!胺灿芯帲阅芨枇~”,當時曾被認為“俗”的柳永詞,如今成為了古典精華,成為大雅。相反,千百年前雍容華貴的宮體詩,如今成了一種生命力缺失、矯揉造作的“俗”。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雅俗共賞,進行多樣化的閱讀選擇,更是無可厚非的。作為學生,魯迅的作品自然要讀,而金庸的作品也可以讀。讓我們以開放的胸襟來對待語文教改吧。(呂紹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