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敖慶
(1915.11.18-)
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基金管委會主任。理論化學家。
江蘇宜興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0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學系。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能,后進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50年2月回國。1952年-1986年在吉林大學(原東北人民大學)任教。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同年被高教部聘為國家首批一級教授。1978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6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任主任。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吉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第一屆化學學科評議組組長,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二十三屆理事長,《高等學;瘜W學報》主編,國際量子和分子科學研究學會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名譽主任,國際人才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94年7月當選為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1997年9月任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基金管委會主任。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委,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教育界)。
專于理論化學。先后4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2次一等獎。50年代初,獨到地提出了分子內(nèi)旋轉(zhuǎn)勢能函數(shù)問題,受到國內(nèi)外化學界的高度評價,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分子內(nèi)旋轉(zhuǎn)的先驅(qū)者”。1956年,這一重大成果獲得了國家首次自然科學三等獎。50年代中期,與他人合作研究縮聚、加聚與交聯(lián)反應統(tǒng)計理論,這一成果于1989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0年代初,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為發(fā)展相關的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該成果于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70年代初,對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在“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局部對稱性”的新概念,為“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其成果《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好評和廣泛應用。此外,還有五項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他的學生中,已有8名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81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9年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1994年6月榮獲1993年度陳嘉庚獎(化學獎)。1995年10月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合著有《配位場理論方法》、《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量子化學》、《高分子反應統(tǒng)計理論》。發(fā)表論文260余篇。
談家楨 (1909.9-)
民盟中央名譽主席,生物學家,遺傳學家, 中科院院士。
浙江寧波人。1930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生物系。1932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生物學碩士學位。1936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遺傳學博士學位;貒螅瑲v任浙江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195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后歷任復旦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校長顧問、遺傳學研究所所長、生命科學院院長,寧波大學名譽校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第十五至十七屆國際遺傳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協(xié)常委,上海自然博物館館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理事會理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席教授,上海市第五屆政協(xié)副主席,上海市第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第六屆中央副主席兼第十屆上海市委主委,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1992年12月-1996年11月任民盟第七屆中央副主席。1996年11月在民盟七屆五中全會上當選民盟中央名譽主席。1993年2月當選為上海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6月當選為民盟上海市第十一屆名譽主委。1997年10月當選為民盟中央第八屆名譽主席。是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盟)。
最早把分子生物學介紹到國內(nèi),專長遺傳學教學和研究,在果蠅遺傳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其中關于果蠅不同種之間的染色體內(nèi)部結構異同的分析和瓢蟲色斑嵌鑲顯性理論兩項創(chuàng)始性研究成果,得到國際遺傳學界的重視。1984年被加拿大約克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德國康斯登茨大學功勛獎、美國羅斯福夫人腫瘤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85年被美國馬里蘭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著有《談談摩爾根遺傳學》、《原子時代的遺傳學》、《亞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等。1992年7月《談家楨文選》出版發(fā)行。1995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
1989年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學金”,1997年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學金基金會與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聯(lián)合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九源獎學金”。
黃 昆 (1919.9-) 中科院院士。固體物理學家。
浙江嘉興人,生于北京。中共黨員。九三學社成員。1941年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45年獲西南聯(lián)合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留學英國,為固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莫特教授的研究生。1947年獲英國不列斯托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48年任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研究員。1951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shù)學部委員。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聘為國外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中科院主席團成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至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科技)。
四十年代提出的固體中雜質(zhì)缺陷導到X光漫射的理論,自六十年代起為外國學者證實并得到應用,被稱為“黃漫射”。1950年同其夫人艾夫·里斯(李愛扶)合作,首次提出多聲子的幅射和無幅射躍遷的量子理論。該理論與蘇聯(lián)佩卡爾發(fā)表的有關幅射的理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黃-佩卡爾理論”或“黃-里斯理論”。1951年,首次提出晶體中聲子和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模式,為1963年國際上拉曼散射實驗所證實,被命名為一種元激發(fā)--極化激元,所提出的運動方程,被國際上稱為“黃方程”。與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西德博恩教授合著的《晶體格力學》,195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該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著作,是該領域科學工作者的必讀之書。還著有《固體物理學》,與謝希德合著《半導體物理學》。1980年以來發(fā)表的《無幅射躍遷的絕熱近似和靜態(tài)耦合理論》等論文,解決了二十多年來國際上在此理論發(fā)展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1984年獲英國圣母瑪利亞大學授予的“理論物理弗雷曼獎”,中美洲州立大學協(xié)會授予的“卓越的外國學者”稱號。1986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6年6月獲1995年度陳嘉庚獎-數(shù)理科學獎。
梁守(般+木[上下結構])(1916-)
中科院院士。火箭專家。
福建福州人。193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3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回國后,任西南聯(lián)大和浙江大學教授、系主任。
建國后,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后任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航天工業(yè)部總工程師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開始從事火箭、導彈的研制工作,先后任總體設計部主任、彈道導彈總設計師,研究所所長,研究院副院長。1981年被增補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85年10月被國際宇航科學院接納為院士。1993年10月被浙江大學聘為浙大名譽教授。1994年起任中國航天工業(yè)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是中國導彈事業(yè)奠基人之一。在多種導彈型號的研制過程中解決了許多關鍵性技術問題,曾獲國務院創(chuàng)造發(fā)明獎。1994年8月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獎勵。
梁思成 (1901-1972) 中科院院士。建筑學家。
廣東新會人,生于日本東京。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民盟成員。11歲回國,14歲進清華學堂,23歲留學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學府學習建筑兼西方建筑史。1928年回國,創(chuàng)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曾任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委員。解放后,歷任清華大學土建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都市規(guī)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一至三屆委員,政協(xié)北京市第三屆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第二、三屆中央委員。
解放前任職中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筑的科學研究工作,調(diào)查、測繪過較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整理過一些建筑古籍。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和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設計,對中國建筑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作出了貢獻。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筑史》、《宋〈營造法式〉注釋》(稿)及古代建筑調(diào)查報告和論文數(shù)十篇。
1972年1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1歲。
夫人:林徽因。
父親:梁啟超。
弟弟:梁思永,考古學家。
梁思禮,中科院院士,導彈控制系統(tǒng)專家。
童第周 (1902-1979.3) 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家。
浙江鄞縣人。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系。1933年獲比利時比京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1938年任山東大學生物學系教授。1938年-1942年任中央大學醫(yī)學院教授。1942年-1944年任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1944年-1946年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曾任中國中央研究院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主任、副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早期在脊索動物、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卵子發(fā)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獨創(chuàng)性發(fā)現(xiàn)。五十年代開始,系統(tǒng)研究了文昌魚的卵子發(fā)育規(guī)律,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動物學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jù),豐富了實驗胚胎學理論。六十年代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zhì)在魚類個體發(fā)育、細胞分化和性狀遺傳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獨特創(chuàng)見。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經(jīng)濟水產(chǎn)動物的人工養(yǎng)殖、經(jīng)濟魚類育種的新途徑等方面,也作出了貢獻。被國際生物界譽為“童魚”。先后發(fā)表論文和專著七十余篇。
1979年3月30日逝世,終年77歲。
大女兒:童夙明,上海醫(yī)科大學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教授、碩士生導師。女婿:成令忠,上海醫(yī)科大學組織胚胎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室主任。有兩兒子。
路甬祥 (1942.4-)
中國科學院院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流體傳動及控制學家。
浙江省寧波人。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4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機械系。1981年獲聯(lián)邦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歷任浙江大學講師、教授、流體傳動及控制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副校長、校長、黨委常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學位委員會主任、發(fā)展委員會主任、21世紀人才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1985年任浙江大學副校長。1988年-1995年任浙江大學校長。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5月當選為第四屆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通訊院士。1992年1月當選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93年1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995年11月獲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學位。1996年6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成員。1997年5月當選為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1997年7月國務院任命為中國科學院院長。1998年起任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成員。同年12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電液比例控制新技術方面做出成績?蒲谐晒半娨罕壤录夹g”獲1985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通插裝式電液比例調(diào)速裝置”等項目獲聯(lián)邦德國、美國的專利發(fā)明。1984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曾獲德國狄塞爾金質(zhì)獎章和洪堡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