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50年

廣告

搜狐公司中國新聞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節(jié))

社會生活篇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 穿出個性來 生活多姿彩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六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穿出個性來 生活多姿彩

            中新社記者 閆曉虹

  北京今夏穿什么的都有,什么色彩的都有。人們穿出了個性,穿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回顧中國服裝半個世紀來所走過的道路,好象是在敘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五十年代,列寧裝、中山裝、人民裝一直是人們的首選。蘇聯(lián)花布、毛藍布都曾在全國流行一時。其后,藍色的卡其布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睞,舉國上下可謂是一片藍色的海洋,但服裝的款式異常單調,只有十種之多。

  那時,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jié)儉風氣。在許多家庭中,衣服都無一例外地成了“傳家寶”,它經(jīng)爺奶傳給父母,再由父母傳給子女,由于是多子女制,一件衣服則又經(jīng)常由長子再傳次子,以此類推。

  六十年代,“文革”開始前,原本單色的服裝稍稍呈現(xiàn)出一點雜色,這在總是激情浪漫的文藝團體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所謂的“修正主義”苗子開始稍稍抬頭,中國服裝總算走近了張揚個性的時尚邊緣。

  但很快,隨著“文革”的興起,中國服裝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它被淹沒在了一片國防綠的軍裝里,軍服成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時尚。幾乎所有的妙齡女郎都幻想著能“綠”裝素裹,盡顯“妖嬈”。

七十年代,中國服裝被老外稱作是“灰螞蟻”、“黑螞蟻”、“藍螞蟻”。無論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種職業(yè),大家都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千人一面,萬人一體,個性不能被張揚,只能被打倒。后來,人們還對天藍色及紅色大翻領的運動裝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常穿在深受愛戴的乒乓國手身上,盡管他們還不敢被老百姓公然稱做為心目中的偶像。

  一九七八年,中國服裝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重大轉折。從單一走向多元,它經(jīng)歷著改革前的劇烈陣痛。

  八十年代,中國服裝首次引進了無數(shù)令人眼花繚亂的流行樣式,踩蹬褲、牛仔褲、喇叭褲、老板褲、蘿卜褲、夾克衫、皮大衣、西裝、晚禮服、休閑裝、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這些時裝新概念鋪天蓋地卷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分辨著、感知著、追蹤著、模仿著、爭議著,新舊雜陳,確實有點令人措手不及。

  喇叭褲可能是最受爭議的一種服裝,它的大肆繁衍及迅速流行的確令人瞠目結舌,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喇叭褲加長發(fā)的男青年形象幾乎成了不正經(jīng)、不三不四、流里流氣的代號。通過關于喇叭褲的功于過、罪與罰等問題的探討,人們不得不承認,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一個張揚個性,尊重自我的年代。那種千人一面的現(xiàn)象是一去不覆返了。

  但在著裝方面,中國的老百姓仍處于初級階段,有句順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夾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贝蠹以谶x擇衣服時有一種盲目的從眾性和趨同性。一時間,要麼街上都流行紅裙子,要麼都流行黃裙子。大家在街頭或聚會場所,經(jīng)常能看到和自己穿著等同的各色人,但通常并不感到尷尬,而且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中國服裝業(yè)在開始睜開朦朧睡眼看世界的同時,也躍躍欲試地想在世界時裝領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九十年代,休閑裝深受人們的青睞,服裝的功能性被人們廣泛地認同和重視。以衣服為主流的時尚已變得眼花繚亂,令人目不暇接。這一切不單單是彩發(fā)、黑嘴唇、松糕似的厚底鞋、透明裝、露臍裝、內衣外穿等等所能涵蓋得了的。

  人們在購買服裝時也越來越出手不凡,可以花近萬元買一件皮衣,也可用數(shù)千元消費一件西裝,為的是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穿出檔次,穿出品位。

  在本世紀的最后一個夏季,中國的女裝也變得越來越露和透,這種露還不是那種坦胸、露背、露臍的簡單暴露,它們朦朦朧朧,遮遮掩掩,既含蓄又引人入勝。至此,中國女人在著裝上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和大膽。

  當然,中國服裝從來也沒淡忘過要走向世界,它已經(jīng)開始在世界服飾舞臺上嶄露頭角、初試鋒芒。與世界服裝接軌,成了這一時期中國服裝業(yè)貫穿始終的主題!把笱b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在舶來服飾的猛烈沖擊下,人們也越來越懷念傳統(tǒng)味十足的中式服裝--第一個扣子扣得緊緊的,嚴絲合縫的中山裝,小立領的棉布或麻布襯衫,帶團花或壽字圖案的絲棉襖,大紅色的中式坎肩,等等。

  北方農村姑娘的那兩個紅彤彤的臉蛋也被設計師移植到了中外模特們的臉上。經(jīng)過改良和各種設計理念演繹的中式服裝依次亮相登場,臨近世紀之交,中國服裝又開始了一番新的輪回。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Copyright: http://yogviha.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