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50年

廣告

搜狐公司中國新聞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節(jié))

建設成就篇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不倒的人民幣 崛起的新中國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不倒的人民幣 崛起的新中國

中新社記者 陶光雄

一九四九年,新生的人民政權和她那新生的人民幣即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在上海,投機資本家們宣稱“共產黨是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財經打零分”,趁人民幣立足未穩(wěn),有計劃地掀起金鈔銀元上漲風。僅十多天中,黃金與銀元價格上漲了兩倍多,帶動物價飛漲,嚴重沖擊和動搖了人民幣的地位。市民不敢隔夜持有人民幣,人民幣“早出晚歸”。迫不得已,人民政府奮起應戰(zhàn),嚴厲打擊擾亂金融的投機機構和人員,雷霆之舉立竿見影,銀元與商品價格一路下滑,人民幣從此站穩(wěn)了腳跟。

時隔半個世紀,人民幣又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一年多前的一場金融風暴席卷中國周邊國家,余波及于今天。鄰國的貨幣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下,對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構成巨大的壓力。但中國政府以一個大國的責任感“一柱擎天”,對外部沖擊默默地承受和化解,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使“人民幣下一個倒下”的預言不攻自破。

人民幣兩受沖擊,結果雖相同--人民幣屹立不倒,涵意卻有別:五十年前甫脫戰(zhàn)爭的中國物資匱乏,只能以嚴厲的行政手段“勘亂”;五十年后中國有著堅實的經濟基礎和雄厚的外匯儲備,基本以經濟方略“攘外”。五十年前人民對新政權的治國能力尚心存疑惑;五十年后政府駕馭經濟、金融的能力得到廣泛的信任。五十年前一戰(zhàn)“安內”,人民幣取代了銀元、外幣、國民黨貨幣等一統(tǒng)中國;五十年后一諾“安外”,人民幣不貶值成為東南亞諸國經濟復蘇的“中流砥柱”。

可以說,人民幣半個世紀的滄桑歷程,始于“安內”,終于“攘外”,其間的種種變化,多棱鏡般地折射出新中國一步步崛起的身影。

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人民幣見證了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曾風趣地稱他的錢只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即人民幣各券種面額的總和。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人民幣券別結構沒有變化,基本滿足了以短缺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社會的流通需要。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放大,為適應經濟發(fā)展,一九八七年發(fā)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增加了五十元和一百元的大面額券種,國慶五十周年時發(fā)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將取消分幣。萬仞之山,難以竿量;盛世之華,豈可井觀?從“一張大團結”到“四個偉人像”,人民幣面額的變化正是中國經濟實力提升的寫照。

作為財富資產的代表,人民幣見證了中國人民的日益富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實行低收入和定量供應的分配政策,老百姓的收入窮于應付衣食,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哪還有剩錢余款?一九五二年全國人均儲蓄僅一點五元,到一九七八年人均儲蓄存款也只二十一點九元:而現在全國人均儲蓄存款近五千元,是一九七八年的二百二十七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確實水漲船高了。過去“萬元戶”的稱謂令人艷羨,如今億萬富翁也非鳳毛麟角,即便普通人家,以閑錢投資于股市、債市的也大有人在,如何促使老百姓花錢消費倒成為目前中國經濟中的一大難題。

作為國家信用的體現,人民幣見證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建國后的前三十年中,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甚少,人民幣只作用于國內,與外部世界基本處于隔絕狀態(tài)。當中國以一個落后的經濟體剛剛對外開放時,新奇高質的舶來品令國人傾倒,美元等外幣以及外匯券等也便奇貨可居,相較之下人民幣處于弱勢,正是當時中國經濟水平的反映。時易勢遷,如今中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地位非昔日可比,人民幣的外部效應也空前地擴大,在與一些國家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近乎“硬通貨”。尤其是近兩年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成為國際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甚而出現了讓人民幣成為新一種“國際貨幣”的呼聲。

其實,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人民幣作為一種符號的性質并沒有什么變化:變化了的,是支撐人民幣的國家實力、人民心態(tài)。(完)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Copyright: http://yogviha.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