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在決定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中國工農(nóng)紅軍勝利完成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在那條蜿蜒崎嶇的長征路上,破險阻重重,越關(guān)山無數(shù),重新?lián)纹鹨粋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這場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于將傾、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歷史走向的長征,堪稱是一個驚人的奇跡,一部壯美的史詩。
每當追尋起這段歷史,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因為家庭的原因,我從小就生活在創(chuàng)造奇跡、書寫史詩的革命前輩們身邊,經(jīng)常聆聽著他們生動的訴說,感受著那份綿綿不息的長征情懷。
從我8歲開始,我的母親邵華就帶著我一一拜訪葉劍英、徐向前、楊成武、王震等眾多曾經(jīng)親歷長征的革命前輩。每當回憶起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老前輩們都無一例外地愛給我說長征故事,以及爺爺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shù)。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那一幕幕生動的長征畫卷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我徐徐展開,成為我兒時最珍貴的記憶。
70年彈指一揮間。當這些親歷長征的革命前輩隨著時光的流逝漸行漸遠之時,我總認為這些偉大的背影不應該淡出現(xiàn)代人的視野,那份彌足珍貴的長征精神更應該世代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于是,我開始背起行囊,拿起紙筆,用心靈去重新追尋那些偉大的背影。
這些年,我和母親邵華曾經(jīng)先后三次重走長征路,五訪延安城,多次實地考察赤水、大渡河等長征舊址。一路行來,一路感動。1996年,我和母親一同來到寧夏單家集。當?shù)匾幻孛翊彘L握著我的手,激動地告訴我,1935年爺爺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長征曾經(jīng)路過此地,因為紅軍紀律嚴明,所以贏得當?shù)鼗孛駬泶。村長對我說,當時他的父親把我的爺爺迎回家里住。晚上,我爺爺在院子里給鄉(xiāng)親們暢談紅軍長征抗日救國的道理,深入淺出、明白生動,深深打動了大家的心。而爺爺在此用過的一些物品,也被鄉(xiāng)親們保存下來,成為寶貴的歷史見證。后來,在爺爺誕辰100周年前夕,村長特意打電話告訴我,為了紀念紅軍、紀念爺爺,鄉(xiāng)親們自發(fā)集資修建了一個兩米高的大石碑,上面書寫著三個大字:“救人民”。
談及這件事,媽媽邵華感慨萬分,她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爺爺生前就經(jīng)常把“不忘記人民”這句話寫在紙上,來教育她和父親毛岸青永遠不能脫離人民,永遠不能忘記人民。
1996年,我和母親,以及一些老將軍來到紅軍長征會師地——甘肅會寧。當時,得知毛主席的親人以及一些老紅軍要來,會寧縣城老百姓沸騰了,夾道歡迎?粗绯钡娜巳海罩麄儫崆榈碾p手,我深深地感受到當年那種軍民一家、魚水情深的樸素情感,這也許同樣是長征留給后人的一種財富、一種思考吧!
重走長征路歸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永遠銘記這段情感的沖擊,并期盼與更多的人分享;我想記錄下長征的壯美,更想追索漫漫征途背后一個民族頑強的精神曲線。
在母親的鼓勵下,我步入學術(shù)的殿堂,先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共中央黨校和軍事科學院,開始對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史以及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這些年來,結(jié)合自己3次重走長征路的經(jīng)歷,以及與眾多革命前輩的珍貴訪談,先后撰寫了《爺爺毛澤東》、《親情的紐帶》、《爺爺激勵我成長》、《我說長征六個“八”》等著作,向讀者系統(tǒng)介紹了紅軍長征途中各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重要會議、各紀念地、毛澤東詩詞創(chuàng)作、長征中的謎團等內(nèi)容。而我所撰寫的博士論文《毛澤東戰(zhàn)略進攻思想研究》,也獲得了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在從事長征研究時,平靜幸福的家庭生活也給了我莫大的關(guān)懷與支持。我的兒子毛東東現(xiàn)在已經(jīng)兩歲半了,巧合的是,他出生的月份和日子與我的爺爺毛澤東完全相同,而且小家伙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背誦《七律·長征》?磥恚矊⒆⒍〞c長征有一份不解的情緣。
除了埋首于學術(shù)研究,這些年來我還借助報刊、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媒介,就如何弘揚長征精神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最難忘的是,與大學生朋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探討。僅近兩年,我就先后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10余所高等院校作關(guān)于長征的報告。每一次,面對眾多的莘莘學子,我總是對他們說起同樣一段話:長征對于年輕人而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思想寶庫,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變化,無論面對的挑戰(zhàn)如何艱難,只要重溫這段歷史,真正了解長征精神,懂得自己的歷史使命,并以此堅定理想信念,那么我們終將無懼任何艱難困苦。盡管交流中偶爾也有各執(zhí)己見、觀念不盡完全相同的情況,但我真切感受到他們對長征的摯愛與敬重。因此,我經(jīng)常告訴自己:在追尋長征精神的征途,有眾多的年輕人與我同行!雖然生活經(jīng)歷、興趣關(guān)注各有不同,但是對于那些遠去的偉大背影,我們卻擁有同樣的敬仰與懷念,因為長征已經(jīng)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圖騰。
(文載《解放軍報》;作者: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