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太貴,干活太累,白天賣書,晚上流淚!”這是上海一家瀕臨倒閉的小書店掛出的“最后甩賣”廣告。與這些艱難的賣書人對應的是那些寫書、印書、做書、發(fā)行書的人都在抱怨圖書生意賺錢越來越難,而買書的老百姓普遍提起現在的書價往往只有一個字——貴!
剛剛結束的2006上海書展,開展首日便吸引2萬書迷,銷售額直破300萬冊,單價42萬元的天價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也悄然成交。但絕大多數讀者還是沖著“打折”二字才頂著酷暑蜂擁而去的。
那么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書為什么越來越貴?中國圖書業(yè)利潤被誰吃了?
書價到底有沒有譜?
記者在書展上采訪了不少購書人,至少8成的讀者都覺得現在書很貴,上海書展最大的誘惑就是:10元一張門票可以買到上萬種8折圖書,而且每天還有許多品種“廢紙價甩賣”。
扛著一套《話說中國》的章建晨說,這套書原價1100元,去年書市8折熱賣,他還是覺得貴,今年降到720元他才咬牙下手,不過還是覺得不便宜。
記者發(fā)現,書展上還有一套裝幀精美的兒童讀物《了了看世界》,原價赫然218元,現在銷售人員吆喝著30元甩賣。一位帶孩子來買書的家長正準備付錢,她說:“現在書價嚇人,動不動上百,但這里這么便宜,看來本來定價就很‘黑’!”
還有一套2001年的舊書《中華文明傳真》竟然一度進入書展銷售前10名,原因簡單,全銅版紙彩印的10冊精裝圖書,從500元直降到100元。
書價上漲是不爭的事實,記者家里1982年中華書局版的10卷本《史記》不到20元,而現在市場上動輒上千元的彩圖《史記》屢見不鮮。
書是怎么定價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張宏告介紹,1993年后,經國務院批準,大部分書的定價放開。但中國目前圖書定價基本是“按紙論價”,傳統(tǒng)按印張定價,現在1個印張在2元左右,其實把所有的書都統(tǒng)一按印張定價并不科學,嚴肅的學術書怎么能和暢銷書一樣按紙賣呢?現在越來越多的書已經嘗試按市場定價。
華東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的成瑋每月購書金額都在300元以上,他對書價有獨特的評論,中國比較嚴肅的學術書基本是1元1萬字,而很多無聊的暢銷書卻經常印成斗大的字,時不時還要配上圖,如果從買內容的角度看,暢銷書貴多了,而一些國外精貴的學術書倒顯得不值錢。
書業(yè)暴利來自灰色地帶
在上海某機關工作的賴江,從街頭書展上買了一套北京某出版社的《世界通史》,原價220元的書打3折,買到手僅66元。后來他在新華書店看到出版社、裝幀都別無二致的《世界通史》,原價才68元,這才知道上了盜版書的當。
其實,在當前各地的圖書市場上,時時都會出現這樣1折、2折甩賣巨著的情況。業(yè)內人士透露,除了正規(guī)出版社的積壓書以外,這種超高價、超低折的精裝書,行話叫大書,無非是先虛高定價,再揮淚甩賣,往往都是些地下書商做出來的書,很多干脆是徹頭徹尾的盜版書。這種書的出現,對圖書市場危害極大,把中國并不太透明的圖書定價機制搞得撲朔迷離。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書業(yè)人士坦言,中國正規(guī)書業(yè)的編寫、印刷、出版、銷售各環(huán)節(jié)利潤都非常有限,而中國圖書市場這塊大蛋糕中的真正高額暴利被兩種途徑吞噬——盜版和發(fā)行流通過程中的腐敗。
盜版書的成本非常低,幾乎只需要印刷、裝訂,利潤空間大得驚人。而且現在盜版呈現假冒不偽劣的特點,選紙、印刷質量可以亂真,對正版書的沖擊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此外,流通領域的權力介入、壟斷發(fā)行成為近年來書業(yè)腐敗的一個特點。最近陜西、貴州、湖南、廣西等地相繼爆出出版發(fā)行腐敗黑幕。業(yè)內人士坦言,圖書業(yè)腐敗是他們最怕也是最無奈的。這種情況不及時有效地制止,中國圖書業(yè)就沒有前途可言。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天價的大書,往往是公款消費、作為禮品書,其采辦人、經銷商從中漁利不言而喻。這種書一般都不是原創(chuàng)書,沒有版權問題,即使賣1折也有錢賺,按原價賣給公家,其中的暴利就可想而知了。
書業(yè)有關人士指出,除了盜版和銷售壟斷、發(fā)行腐敗外,中國書業(yè)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不規(guī)范甚至違法現象。譬如上游的出版機構、圖書工作室制造偽書是近年愈演愈烈的丑行,新聞出版總署兩次清查出的68種偽書不過是冰山一角,如經濟管理類和韓國暢銷小說等領域都是偽書的重災區(qū)。而產業(yè)鏈中游的發(fā)行批發(fā)單位,尤其是一些民營書商,存在不規(guī)范問題也很多,偷逃稅款、現金回扣,甚至在正版生意隱蔽下從事盜版買賣。在下游的中小零售店往往要靠偷逃稅款來保證營業(yè)利潤,當經營出問題時常常關門躲債,一逃了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