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2日電 房地產已經變成政策投機市。銀行與開發(fā)商、房地產商與消費者,各方對房產巨額利潤的覬覦,加之房地產業(yè)與金融、資本市場的密切關系,使得房地產不僅成為最大的投機場所、利益輸送管道,還成為檢驗政府改革意志的風向標。
今日出版的《上海證券報》載文指出,房地產會不會像資本市場一樣,不到萬不得已,就難以啟動調整與改革的步伐?從現狀來看,很有可能。
歷經兩年調控,近期房價不降反漲,而且是全國性的報復性反彈,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房價持續(xù)走高。這逼迫發(fā)改委與建設部只能再發(fā)調控聲明:發(fā)改委不久前發(fā)布的一個報告,稱“對落實中央調控政策不力,投資規(guī)模、房價漲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或出現反彈,影響市場穩(wěn)定運行的地區(qū),要加強監(jiān)測分析和督促檢查,必要時將給予通報批評!
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也表示,2006年房地產工作重點是要繼續(xù)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措施,控制房地產投資規(guī)模,切實穩(wěn)定房價。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將預售收入所得稅上調5%。如果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到位,房價早該應聲而落。單就征收房產交易個人所得稅一項,就足以讓市場聞風色變。但多數宏調政策大多在執(zhí)行中打了折扣,易憲容先生毫不客氣地指出,主張收縮房產信貸的央行利率僅動了一次,匯率也僅改變了一點,而征收所得稅在各地基本停留于紙面。應該進一步指出的是,近日一些銀行的房地產信貸業(yè)務又開始熱火朝天,“銀行變臉巨資輸血房地產”的標題重現報端,新一輪泡沫游戲重新開始。
且不說地方政府在房地產中的利益,也不說既得利益階層無法舍棄房地產這一利益血庫,現實情況就使得一些部門的調控措施大為縮水。
以央行為例,雖然央行屢屢提醒銀行房貸風險,可面臨現實風險以及單調的經營手段,除了做大分母讓帳面更加漂亮之外,基本無計可施。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級經理、地產和銀行不良貸款兩方面的專家潘泰博去年底的研究報告表明,隱藏在銀行第二類貸款(關注類)中的地產類不良貸款已經達到了525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以流動資本貸款的形式流向國有企業(yè)和合資企業(yè)的隱性部分。人大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潘泰博的觀點并非危言聳聽。一旦真成為不良貸款,三大國有銀行的準備金覆蓋率將會從現在的45.5%、68%和61.6%分別下降到8.7%,16.6%和14%。
文章指出,房地產的情況與股改前的資本市場何其相似:獲益的大頭是掌握重要資源審批權與使用權的地方政府和權勢企業(yè),而炒房者很像跟風炒股者。銀行則在刀口上舔血,拖延關注類貸款變臉為不良貸款的時間,很像一個冤大頭。
現在的房市,可名之為政策市,也就是說,除了在終端市場實現了市場化之外,在產業(yè)的上中游,仍由政府掌握主要資源。這一雙軌制市場造成了體制性的投機空間,從地方政府到有關行政部門,直至終端消費者,都成為投機舞臺上的角色。
所謂投機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法律與政策的不確定性,以房產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為例,這并非新政,早見于《個人所得稅法》。但問題在于,該法律并不是硬規(guī)則,預留了極大的政策運作空間,政府多次視房地產的發(fā)展情況決定征或不征。這種不能給定明確預期的法律勢必加劇各方利益的博弈,加劇政策市的泛濫。法律不能令行禁止、政策受既得利益階層牽絆,制度性的雙軌制造成了制度性的投機,走到今天分裂的格局是遲早的事。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在中央實行房產宏觀調控政策之后,曾提醒防止損害私人產權,提出中國房地產應走市場化之路。其本意自然不錯,可他的炮火打偏了方向。要知道,中國房地產本未走上真正的市場化之路,而是一直沿著雙軌制前行,宏觀調控起碼是回到一條軌道上的真誠努力。否則,房地產可能淪落成為一個壞的政策市。(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