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4月8日透露,將對高檔住宅和別墅用地進行限制。因為高檔項目太多、房子面積太大、總房價太高,是造成老百姓買不起房的重要原因;只有中低價位、中小戶型的房子供應多了,房價才會相應穩(wěn)定下來。
與此相對應,令中央揪心、讓公眾煩心的高房價問題,近期明顯升溫。一季度全國許多城市房價漲幅很大,4月初,建設部點名批評廉租房制度落實不力的城市,并對主要城市住房空置率進行調查,這讓許多人關心,房價會不會繼續(xù)快速上漲?
客觀地說,兩年多來的房地產宏觀調控,取得了積極成果,但實質進展還不能令人滿意。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動用利率、稅收等關鍵調控手段。去年不少地區(qū)房價仍在上漲,有些地方漲幅還較大;今年一季度房價更是全線上漲,個別特大城市漲幅超過10%。
更引人關注的是,房地產局部過熱,再呈蔓延之勢。去年不少中西部地區(qū)的房地產投資增幅在30%以上,一些內地二線城市,甚至是部分縣城也掀起房地產投資高潮。而有關研究分析,目前70%的城鎮(zhèn)居民,實際上無力進入房地產一級市場。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房地產市場空置率居高不下,個別城市超過了國際警戒線。開發(fā)商持有住房過多,炒房者大有卷土重來之勢,這都導致近期房價重新虛熱。而房價上漲過快,只會讓老百姓買房越來越難,反過來也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發(fā)展。
目前,許多城市基本上沿用“高地價、高房價、高公屋居住率”的發(fā)展模式。比如香港,政府以高價將土地賣給開發(fā)商,開發(fā)商以高房價在市場交易,買不起房的居民主要租住政府提供的公屋,致使近50%居民需要租住公屋,整體住房水平并不高。不少地方政府一面以高房價帶動高地價,又希望通過建立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體系,解決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這樣的思路是否行得通呢?
不爭的事實是,大多數(shù)居民處于中低收入水平,如果都靠政府保障體系解決住房問題,所需財政支持是個天文數(shù)字。建設部通報表明,截至2005年底,全國累計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資金為47.4億元,共有32.9萬戶最低收入家庭被納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圍。
區(qū)區(qū)幾十億元資金資助,與全國房地產市場每年上萬億的銷售總量相比,自是杯水車薪,這種解決方式與廣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更是差距甚遠。
幫助中低收入民眾購房,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責任,也是解決廣大居民住房問題的主要途徑。至于進入住房保障體系的民眾,應該不超過總數(shù)的10%,主要針對那些有特殊困難的低收入群體。比如美國就專門設立了一個住宅都市發(fā)展部,幫助中低收入居民購買房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讓“居者有其屋”。政府要通過各種有效政策引導,推動房地產市場結構調整,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幫助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實現(xiàn)這個目標。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易憲容)